本文目录
一、海滨的幻想读后感300字左右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轻轻的我走进徐志摩的散文国度,却无法轻轻的离去。诗一般的文字仿佛长出了翅膀,飘飞到他心灵底处的每一个角落。细细品读这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能够清晰地感应到徐志摩心间的潮涨潮涌,能够清晰地触摩他跳动着沸腾着的血管,笔底波澜壮阔,把人完全地吞噬到他那汹涌的幻想中去:青年人的猖狂与幻灭,田园的春光与人间的黑暗,夜空的星月与残云,尽情的忘却与思想的变迁……
第一段中,文中有画,引人入胜。“我”“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自描手法,勾勒自己的姿态,透露出一种闲适的感觉,为下文的思考营造气氛。接下来便如重重画面扑眼而至,“廊前的马樱、紫荆、藤罗……”工笔细描,绘出花草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荫的细纹”,一个“缀”字,极写绿荫绸密,又有一丝轻柔之意;“波光欣然起舞”,拟人修辞,生动写出波光粼粼,海面泛波的图景。每字每句都极富灵性,鲜活地呈现眼前。先写了视觉上的景色,再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冥想前环境的喧闹。“但我独坐在廊前,却只是静静的,静静的无甚声响”,通过作者心境平静与外界喧闹作对比,让人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最后一句更让人回味无穷:“秋蝉在纺纱似的锤引他们不尽的长吟”,纺纱似的锤引,长吟既写实又写虚,暗示作者已经开始了绵长的冥想。
第二段中,空灵文字,写尽心情。本段最为绝妙的是作者把难以把握,难以写出的情感与思考,通过折射到其它事物上去从而生动地展露出来。“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的清翳,只剩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想”作者通过怒潮——清翳——疏松的海砂,把读者自然地送到海边去感受作者思潮的变化。潮余的斑痕,眉梢的轻绉,唇边的微哂,每一个意象都蕴伏着作者复杂的心路历程。徐志摩情绪低落,当他怀想激昂的过去,也就是“生平初度的怒潮”时,而今只剩下潮余的斑痕,他的心境正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上愁”的痛苦,又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抑郁,更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绵不绝。
第三、四、五段,修辞巧妙、意蕴深沉。首句即点明青年的特点:趋向反叛,爱好冒险。一针见血,见解深湛。而在后文即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初度的航海者”写出年青人履历短,年少气盛之特点。“割断系岸的缆绳,扯起风帆”又从另一个角度写出年青人爱冒险,爱拼搏的个性。这样一来,即化解了平铺直进的枯燥,又让人掀起联想,进入作者的世界。下文继续对其冒险精神进行描绘,几组排比,气势磅礴,“折玫瑰”,“搏狂澜”将大自然与人类活动有机统一。徐志摩当时正处人生盛年,解剖心声,思潮激涌,又幻化为笔底波澜,语言功力之深令人佩服。
第四、五段,是对青年人的冒险冲动作出新的探究。作者认为青年人“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能永久朗照”。“纯粹”写出青年人思想的纯洁,不含杂质,又指冲动不理性,“猖狂”一词狂意迸发,点出青年人内心中的万丈豪情与冲动不加约束的性格。用字极尽含意深沉。第五段长短句互用,文采飞扬,指出青年人之弱点:“一旦失败”,就会“流水涸,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寄情于物,能够让读者摸索到徐志摩当时痛苦失落的心迹。
第六段,回归现实,恣情山水。激烈的冥想后作者又重回现实,看到眼前“艳丽的日辉”“无穷的碧空”“青草摇曳”,感悟到春光与希望,自然与人生,将满怀郁葱散发到满目风景之中,以求心灵的慰藉。
第八、九段,淡墨丹青,笔调醉人。作者为求心灵的解脱,遥望远方,身心又飘往他向往的田园世界之中。此处作者并没有以浓彩渲染,而是略施丹青,文如涓涓细流,飘逸又不乏雅趣,读罢令人舒心怡神。“莲馨花在坡前微笑”,“仰看变幻的浮游的白云”,写雅羊跳跃,牧童吹笛,仰望浮云,又写远处的村庄,倚坐流涧,农夫口衔烟斗,儿童们手擎钱花环舞吹呼,构成了一幅和蔼安宁的乡村田园图卷。即写山水之清悠恬静又写农家的愉悦欢聚,动静结合,人景统一,文字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田园风光令人心醉。极写田园之美,又更加强烈地映射着作者对大自然、对乡村对闲适伏雅生活的无比期望。第九段中,独句成段,再次点明徐志摩对“远处的人间”的无限陶醉。
第九、十段,重章叠唱,思潮澎湃。第九、十段掀起文势高潮,滔滔江流一般的语言,令人愕然间心生敬服。徐志摩在这两段话中,连用二十三个“忘却”,情感热烈真挚。“忘记苦恼的僵瘪的人间”,“忘却纷争的互杀的人间”,“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这些长句中运用了两个定语修饰,使文章读起具有韵律之感,感染读者;而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修饰,又刻画出一个残酷的悲哀的人间,与前文作者所联想到的“远处的人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厌恶与抨击,作者竭力彻底地去忘却,追求心目中向往没有纷争、没有丑恶的田园仙境,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洗礼。第九段写“忘却人间”,第十段即写“忘却自身”。忘却天真,忘却乐观与悲观的斗争,忘却不完全的梦境,忘却怨与艾……大量反复排比,气势壮烈令人震憾,将心中的感情释放得淋漓尽致。徐志摩在冥想之中诅咒黑暗的人间,在冥想中忘却人间与自身种种,在冥想之中解脱自己,忘却过去之后,迎来新的一番大好风光!忘却是他人生阶段的沉思与反省,忘却是他新生活的驿站,忘却是他人生路程的又一张白纸。
第十一段,语言含蓄,发人深省。“过去的实在、渐渐的膨胀,渐渐的模糊,渐渐的不可辩认”,三个“渐渐”突出“过去”正在消失的过程,作者通过忘却,过去已模糊不清了,而现在却“又裂成了无数不相联续的黑点”,从这里写出社会仍然灰霾,但是作者反问:“黑点亦渐次的隐翳?”作者忘却了过去,迎接一个新的未来,他会更加艰苦地奋斗,创作,让黑点不再隐翳,否则“幻术似的灭了,灭了,一个可怕的黑暗的空虚……”极写黑暗的可怕,更反衬出徐志摩一定会继续搏斗,阻止这个“可怕的空虚”的到临。
这篇散文,句式复杂多变长短交错独有一番滋味,语言飘逸轻盈,淡妆浓抹相得益彰,情感挚烈真实一字一墨凝聚在笔尖之上。读时仿如登高远眺,浩浩荡荡,尽收眼底;又似倚傍清泉,凉凉甘露,沁人心脾;更若置身一片竹海,清新缥渺,心旷神怡。
心间狂潮顿成笔底波澜!
二、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落叶》的背景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徐志摩是一位具有浓厚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诗人和作家。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是他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在剑桥求学期间,结识了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她那反传统、爱人类、爱自由,眷恋大自然的本色美的思想,浸染了徐志摩的心灵;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大自然的倾慕,也时时拨动着徐志摩灵魂之弦,热爱自然,凝视大自然的和谐与安乐是他无尚的幸福。笔触一与自然接通,徐志摩就那样忘情而充满鲜活的灵性。本文写冥想前的喧闹,倒是给我们绘了浓丽的彩图:“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明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灯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舞蹈。”返璞归真的自然和谐的世态,徐志摩寄寓它无限的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了“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和快乐,无限的春光”,才能忘却人间纷争,忘却自己的恩恩怨怨,抖落身上沉重的征尘。田园风光的抒写处于文章的中段,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意义,更重要的,它完成了两种思想、两种心绪的转折和过渡,它是作者平静心灵痛苦和烦恼的港湾,安抚灵魂的春风——说它是文心是决不过分的。寥寥数笔,恣情于日辉、山间、农舍,作者把它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其用心是可明读的。
语言的多姿重彩,对一篇散文来说,是进入那瑰丽艺术世界的媒介;同时,又是它神工妙艺,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心中幻化出欲滴的露、摇曳的青枝、坎坷的心路……本
文使读者真正享受到语言酣畅淋漓的快意。徐志摩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难以把握的精神和情感。人失望和情绪低落时,难免要遥望激昂的昨天,这种忧郁痛苦的心境,他这样写道:“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的消翳,只剩下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响,”“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在我们凝望浪涌浪回的鳞鳞波光中,徐志摩的心有谁人不解呢?写景状物,空灵挥洒,徐志摩对他珍之爱之的自然和远村就是这样。他很少用写实的笔触描摹其色其质,而是以意写之,如淡墨山水,袅袅如云,物象飘然纷呈,“妙龄的村姑”和“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农夫”和“预度秋收的丰盈”等等,从春到秋,从妙龄到须眉,全在他笔下享融融之乐。
<落叶》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所作的讲演稿。他企图回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论》)
三、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的作品赏析
这是有点牵强的。编者大致出于两种考虑:一是题目的景名是很醒目的;二是文章中也三言五语地说了相关地点的一点话。然而,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例如写景,作者的主要意图并不是要把北戴河的风光美景写出,更不是要写出其异于他地之处,而是通过描写喧闹来衬托其所得境地的寂静。北戴河并不重要,也可是南戴河,还可是虚名山,只要能在热烈中带一点静思的氛围就符合作者的意图了。
这是一篇坦露作者心迹的佳作。徐志摩是一个情感热烈的作家,喜欢象征着活力的运动。他说:“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见徐志摩《落叶》)动,被他提到生命意义的高度,可见“动”对于徐志摩的轻重。然而,该文却对“静”进行了刻画——“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作者心中有着要急于吐露的郁结。
青年富有反叛和冒险精神,对未来有无穷的幻想,不甘心理想受到压抑和摧残。然而,正如作者所清醒地意识到的:“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同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焰舌,不能永久的朗照。”此言,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年人致命的弱点。青年人一旦失败,将会“流水润,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作此文时(1924年),作者依旧年轻,他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痛苦的心迹。他之所以忘情于“艳丽的日辉”、“有福的山谷”、“安乐的村”,正是因为有着自然与人生的大和谐,才有继之而来的无限的解脱。他在文中抛开了纷纭尘世的种种“意绪”,又抛开了自身的“幸与不幸”,使自己沉浸在消失了“过去”与“现在”的虚幻之中。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浓厚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诗人和作家,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是他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在剑桥求学期间,结识了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她那反传统、爱人类、爱自由,眷恋大自然的本色美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徐志摩的心灵;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大自然的倾慕,也对徐志摩有着很深的影响。热爱自然,崇尚大自然的和谐与安乐正是他所追求的幸福。
在描写自然时,文中显露了充满鲜活的灵性。该文写冥想前的喧闹,给读者绘了浓丽的彩图:“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明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灯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舞蹈。”
返璞归真的自然和谐的世态,徐志摩寄寓它无限的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了“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和快乐,无限的春光”,作者才能忘却人间纷争,忘却自己的恩恩怨怨。
田园风光的抒写处于文章的中段,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意义,更重要的,它完成了两种思想、两种心绪的转折和过渡,它是作者平息心灵痛苦的文字,也是该文的文心。寥寥数笔,作者纵情于日辉、山间、农舍之间,将这些内容推到了很高的位置。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酣畅淋漓的特点。语言的多姿多彩反映了一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是这种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各种事物和作者的心理活动。
徐志摩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难以把握的精神和情感。人在失望和情绪低落时往往会回忆过去,这种忧郁痛苦的心境,他这样写道:“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的消翳,只剩下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响。”“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徐志摩用这样的文字让读者了解到了他的内心世界。
写景状物,空灵挥洒,徐志摩对他珍爱的自然和远村就是这样。他很少用写实的笔触描摹其色其质,而是以意写之,使物象如同淡墨山水和袅袅浮云一样自然地呈现出来,“妙龄的村姑”和“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和“预度秋收的丰盈”等等,从春到秋,从妙龄到须眉,全在他的笔下显得其乐融融。
文中的最后两段,用了大量的排比,500多字,有23个忘却,然而意犹未尽,末尾还留下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借助这些排比,作者极力渲染了情绪,既宣泄了他对世风日下的人间的诅咒,又集中展露了自己情感和心灵的历史以及思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