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法国“幻影”Ⅳ轰炸机
法国“幻影”Ⅳ轰炸机
基本参数:
机身长度:23.49米
机身高度:5.4米
翼展:11.85米
最大起飞重量:33475千克
最大速度:23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4000千米
“幻影”(Mirage)Ⅳ轰炸机是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1959年6月首次试飞,1964年10月开始服役,总产量为66架,全部装备法国空军。
“幻影”Ⅳ轰炸机的总体布局沿用了“幻影”系列传统的无尾大三角翼的布局,双轮纵列主起落架。基本型的主要武器为半埋在机腹下的一枚AN-11核弹(1967年后换为AN-22核弹),或16枚454千克常规炸弹,或4枚AS.37空对地导弹。
总的来说,“幻影”Ⅳ轰炸机尽管很有特色,但与美苏先进战略轰炸机相比,明显偏小,难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战地花絮
1956年,法国为建立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在优先发展导弹的同时,由空军负责组织研制一种能携带原子弹执行核攻击的轰炸机。达索公司和南方飞机公司展开了竞争,法国空军最后选中了达索“幻影”Ⅳ。
二、法国“幻影”5战斗轰炸机
法国“幻影”5战斗轰炸机
基本参数:
机身长度:15.55米
机身高度:4.5米
翼展:8.22米
最大起飞重量:13700千克
最大速度:235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4000千米
“幻影”(Mirage)5战斗轰炸机是法国达索航空公司研制的单座单发战斗轰炸机,1967年5月首次试飞,总产量为582架。
除法国空军外,比利时、埃及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空军也有装备。“幻影”5战斗轰炸机主要用于对地攻击,也可执行截击任务。
该机是在“幻影”ⅢE战斗机基础上改型设计的,采用其体和发动机,加长了机鼻,简化电子设备,增加470升燃油,提高外挂能力,可在简易机场起落。
武器装备为2门30毫米机炮,7个外挂点的载弹量达4000千克。动力装置为1台“阿塔”9C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达60.8千牛。
三、幻影IV轰炸机的发展沿革
1960年 2月 13日,法国在沙哈拉沙漠的 Reggane爆炸了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时的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情绪非常激动,情不自禁的高喊“法兰西万岁!从今天早晨起,法国更加强大并且更加让人骄傲。”
戴高乐说起这话是深有感触的,长久以来法国做为一个世界大国却在不到 80年时间内遭到过三次入侵。(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屈辱的割地赔款,时隔 40多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战争其间又始终燃烧在法国本土上)特别是二战时期被纳粹德国长时间的占领,更让法国人心中蒙上一层阴影,而当时的东西方对抗更是让法国人担心,未知的下一次入侵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
二战的结束并未给世界带来和平,随着丘吉尔的的铁幕宣言发表,北约与华约的对抗,50年代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的阴影。二战后的法国百废待兴,虽然法国是当时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其国际地位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中法国遭到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核大国的核恐吓,最后不得不狼狈的撤军,在亚洲被迫退出了法属印度支那,而在阿尔及利亚问题更是进退两难,在种种原因的刺激下,法国不得不去思考,作为一个三百多年来在欧洲和世界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法国怎样才能继续保持这种地位,如何才能让别人去“尊敬”她。尤其在法国人看来,一个不负担国际责任的法国将一文不值。正因为如此,1960年戴高乐就明确规定法国的核打击力量必须真正并且完全独立。而不是依附于北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看得高于一切的国防和外交政策独立”。
但法国的政策导致了法国与北约不合,北约不愿意法国搞自己的独立核力量,北约甚至拒绝法国参与决策。经过各种权衡考虑,法国决定加快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法国政府认为核武器是法国防务政策独立自主的一个特殊工具,也是一种低成本(核武器的价格相对便宜)的战略选择,并且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说法得到了法国公众及各政党的一致赞同。1958年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统后更是加快了核武器的生产进度,并且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由空基的“幻影”IV轰炸机,陆基的“普吕东”(Pluton)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和海基的法国“可畏”级核潜艇的具有中等规模的三位一体式的核打击系统。
1956年为了配合核武器的发展,法国空军对国内的飞机公司提出了核武器运载机的招标,参加招标的有法国国营南方航空公司的超级“秃鹰”4060和达索飞机公司在著名的“幻影”III型战斗机放大尺寸而研制的“幻影”IV超音速轰炸机。超级“秃鹰”4060是在法国装备的 SO.4050“秃鹰”双发喷气式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最大速度 M1.3,由于超级“秃鹰”4060的研制周期超过了法军方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幻影”IV轰炸机则是按“幻影”III为原型放大 1.5倍,总重量是“幻影”III的 2.45倍,起飞重量约为 33,500千克,采用达索公司擅长的无尾三角翼式气动布局,双轮纵列式的主起落架,有大后掠垂尾及符合面积律的流线形机身,机翼为悬臂式三角形中单翼,相对厚度从 3.8%逐渐变到 3.2%,同时为便于进行超音速飞行机身两侧气道装有半锥形可调进气锥。前缘后掠 60度。机身头部相当尖细,机身中段下方半埋入式地悬挂一颗自由落体核弹,其前部增加了一个很大的圆形雷达罩。
幻影 IV原型机,三角形的垂尾。在 Saint Cloud(桑克洛)制造,历时一年半,1958年底于默伦-维拉罗歇(Melun-Villaroche)交付。这架飞机从来没有用此三角形垂尾进行飞行,马塞尔.达索通过计算认为此垂尾是不够的。法国航空工业在生产“幻影”IV轰炸机之前还从未生产过如此技术含量高的作战飞机,达索公司为了加快设计进度,动员了全公司 70%的设计人员进行分段比例放大设计,然后进行风洞实验。
1959年 6月 17日“幻影”IV进行首次试飞,同年 7月试飞速度达到 M1.9,并在以后的飞行中超过 M2。
第一架预生产型飞机用作轰炸试验,于 1961年10月12日首次飞行。
第二架用来研究导航系统和在机头加装有空中加油系统,与 KC-135F加油机配合进行空中加油试验。第三架是完全的实用型,装两台“阿塔”9K发动机以及包括机头空中加油受油管和军械在内的全套设备,于1963年1月 23日首次试飞。“幻影”IV轰炸机的最大速度可达 M2.2,实用升限 20,000米,巡航速度为 960公里/小时,“幻影”IV能以 M1.7的速度飞行半小时。航程为 3,700公里,作战半径 1,250-1,600公里。这与同时期的美苏装备的超音速轰炸机相比毫不逊色。由于飞机性能的出众,因此法国空军于 1964~1967年共订购了 62架,1964年底开始在法国战略空军服役,在法国总统的直接指挥下担任法国核打击力量的先锋。随着1964年 36架“幻影”IV轰炸机首先进入战备值班,由此拉开了法国核威慑政策的面纱。
“幻影”IV轰炸机可以说凝聚了当时法国航空工业的精华,在此前法国从来没有生产过如此先进的武器,仅仅只是在战斗机研制和生产上有所心得,但当法国决定进行新型飞机的研制时,法国为了立足于国内和加快研制速度不得在现有技术上进行改进。法国的航空工业发挥了自己所有的潜力,创造了一项世界记录,直接按战斗机放大来设计轰炸机,在成本上“幻影”IV的机体原材料占总费用的 6.5%,加工工时占 26%,发动机占到 17%,而电子设备则占了 50.5%。虽然“幻影”IV装备时间比美苏的同类型飞机如美国 B-58“盗贼”(Hustler)式超音速轰炸机及前苏联的图-22“眼罩”(Blinder)服役时间稍晚但都属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由于美国军方考虑到如果战争爆发 B-58就必须要进行跨洋作战,因此其在航程和载弹量上都不符合美国的核战略思想,所以在装备了几年以后就被撤装了。而“幻影”IV就不必去考虑跨洋作战的需要,因为一旦开战法国就是前沿,因此在 60-70年代西方只有“幻影”IV这一种真正意义的超音速轰炸机能在质量和技术上与图-22相抗衡,并且各项指标及性能都远在它之上。
如果法国要攻击苏联本土,“幻影”IV起飞后就会先飞到大西洋上空,然后利用 KC-135进行空中加油,这样就可以不经过华约国家上空,大大减少被中途拦截的可能,而第一攻击目标列宁格勒的位置恰恰就在波罗地海岸边,“幻影”IV在进入攻击圈后以 M1.7的速度进行低空突防,在突破后拉高进行核弹攻击,在攻击完成后以 M2.2的最大速度进行脱离,然后原路返回法国。
法国就是希望用“幻影”IV的高性能去威慑对方,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低空高速可算的上是当时最好的突防手段。1964年的法国历史上有两件值的法国人自豪的大事,第一就是戴高乐政府克服国内外种种阻力与中国建交从而成为西欧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第二就是本国的核打击力量的建立。
为了嘉奖有关人员法国政府随后授予总设计师法国荣誉勋章,其他有关人员也分别被授予自由奖章。有了“幻影”IV,法国最初的核威慑才真正起了作用,法国人的核威慑理论才能得以实现。法国核威慑是想使用大规模核报复来打击和威胁敌方重要目标(后方大城市),美国人传统上把它称为“惩罚(威胁)威慑”。正如“比例威慑”概念所表示的那样,入侵者所受到的威胁等于或超过法国遭受到的危险。换句话来说,“比例威慑”的目地在于己方对敌方领土造成“超过法国”的损失,从而大大减少敌方的预期收益,让敌方投鼠忌器。自从戴高乐政府首先提出以上理论以后,历届法国领导人都始终执行要保持自己的核威慑,确保相对于超级大国而言的符合法国这种中等国家的国力所能承担的核威慑。
1979年以后随着法国第 5艘“可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法国完善了自己海基核打击系统,“可畏”级载有 16枚导弹,最初装备的是射程 2,500公里的M-1型潜射弹道导弹,不久换装加大射程的 M-2型,现在又换装具有百万吨威力核弹头的 M-20型。5艘可畏级上装备的 80个弹头,已经确立了法国未来的核打击力量肯定是以更加隐蔽和机动的海基为重心的。但法国还是继续保持空基核力量,并且决定对“幻影”IV进行升级,一个中队的“幻影”IV被改装为“幻影”IV P(Penetration突击)。
改进的重点包括重新设计航空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和能携带法国生产的 ASMP战术核巡航导弹。该机原来装在机腹的汤姆逊-CSF公司的 DR-AA8A雷达被改装为该公司生产的 ARCANA脉冲多普勒雷达,并加装了双余度惯导系统,使导航及搜寻能力得到改善。另外一些改进的电子设备包括:在外侧机翼下鼓舱内及后机身上部舱内装汤姆逊-CSF公司的 Seval雷达报警接收机及天线;左机翼外侧挂架挂一个汤姆逊-CSF公司的 TMV105 BAREM自卫干扰吊舱,右机翼外侧挂架挂一个 BOZ-103干扰物投放吊舱。机翼内侧挂架可各带一个 2,500升副油箱。
1985年法国战略空军开始接收“幻影”IV P,1987年第 18架交付,但交付的前几天一架改装好的“幻影”IV P失事坠毁,因此不得不又改装了第 19架。“幻影”IV P装备了远程战术核巡航导弹后,打击的范围扩大了很多,而不用象原来那样要飞到目标上空进行核弹的投掷,对飞行员的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恩赐。1996年能挂装 ASMP核导弹的“幻影”2000N开始担负着法国空军的战略轰炸值班任务,作为 60年代至 90年代法国核威力的几大象征之一的“幻影”IV正式退出法国核武库。只留下 5架改装成侦察机,其他的“幻影”IV全部退役。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华约的解散,法国人的危机感消失,但法国人始终认为核武器是防止战争的工具。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虽然法国肯定会积极的参与消除核武器这一世界性话题,但法国政府还是坚持搞自己的一套核武器系统。1994年 5月 5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谈到法国核威慑政策时说:“核威慑用于避免战争,而不是赢得战争。”这一观点是法国战略思想的转折点,也是法国拒绝所谓的全面“核战争”的基础。在此框架中,预防战略认为核武器不是常规战的延伸,甚至不受常规战的限制,而只是保存有限数量,仅用于在可能的全面战略打击前发出“最后警告”。为了发挥这些首要作用,法国只需要符合“合理足够”原则的有限核能力. 1979年起幻影IV开始装备ASMP中距空地核导弹,改进型命名为幻影IV P,目前“幻影”IV P与同样带ASMP核导弹的“幻影”2000N担负着法国空军的战略轰炸任务。作战中幻影IV将得到KC-135加油机的支援。
幻影IV还有侦察改型。其最大优势是能作超低空飞行,可拍摄山腰的侧面像片,从而发现隐蔽其中的山洞。幻影IV-P的飞行速度快,具有一定突防能力。2005年6月,在巴黎航展中,法国空军的幻影Ⅳ核轰炸机进行了其最后一次公众飞行表演,这距离它首飞已有46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