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小学生家务活有哪些200个
小学生家务活如下:
1、学洗袜子。学习用扫把扫地。学习叠衣服、裤子、袜子等。饭前盛饭、摆碗筷。会洗水果。会分类整理自己的玩具。
2、坚持每天自己洗漱,并会将洗手盆和地面上的水渍擦干。给父母或长辈做些表达孝心的事:敲敲背、剥水果吃等。
扩展知识——小学生
一、小学生
1、指正在小学上学的孩子。旧指在国子监童科和民间蒙馆、私塾读书的学生,今指在小学读书的学生。
2、《文献通考·选举八》:“徽宗政和四年,小学生近千人,尚有继至者,分十斋处之。增教谕俸,不许受束脩。自八岁至十二岁,率以诵经书字多少差次补内舍上舍。比喻对某方面要从头学起的人。多用作自谦之词。
二、课间活动
1、不跳楼梯,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栏杆,不滑扶手,不做有危险的活动。上下楼梯不奔跑,开展体育活动、课间游戏要到学校操场。
2、上厕所要避开高峰,高年级同学要照顾低年级同学。雨天路滑要小心,同学之间不推搡。
二、教室活动安全教育
1、防磕碰。不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防摔。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2、防坠落。无论教室是否处于高层,都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3、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压到手,也应当处处小心,要轻轻地开关门窗,留意是否会夹到他人的手。
4、防火灾。不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小鞭炮等危险物品进校园,杜绝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
5、防意外伤害。不准带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等文具,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二、孩子小,可以学着做家务吗会有什么好处呢
昨天,到朋友家玩,一进门,就看见朋友的三岁的小儿子正拿着拖把,费劲地一下一下的拖着地。“乐乐好勤快,会帮妈妈拖地了,”乐乐听了我的话,拖得更有劲了。朋友笑着说“乐乐现在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模仿我拖地和扫地了。”“那正好可以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乐乐那么小,让孩子学着做家务,我舍不得。”朋友摇摇头。
其实,让孩子学着做一些孩子年龄段的家务活,并不是为了用孩子,不心疼孩子,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没有必要培养做家务活,大人有时间,为什么要一个小孩子去做家务活呢?
父母让孩子学做家务活,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有父母的职责,照顾好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家庭责任感。责任感对于孩子的生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责任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这样增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让孩子学做家务活,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有很多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一点生活技能,离开了父母,就很难适应生活。而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能学习到很多生活技能,独立生活能力强,离开了父母,父母对他也放心。
父母让孩子学做家务活,可以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孩子在这些家务活的时候,是通过手来完成的,间接地刺激了孩子的大脑发育。而且,不同的家务活可以运动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像折衣服可以就可以练习到小肌肉。孩子通过做家务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做事的专注力、条理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学做家务时,孩子肯定会做不好,父母可以慢慢教孩子,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会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让孩子学家务活,对孩子有很多的好处,但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适合干家务活。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去做家务活,父母可以引导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做适合那个年龄段发展的家务活,并不要求孩子做的多尽善尽美,只是为了让孩子要有做家务的意识,便于孩子大一点能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父母引导孩子做家务活是,一定要做孩子年龄段能完成的事。
像幼儿期可以引导孩子,“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同事小玲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会让孩子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扔到纸篓里。经常这样说,到最后,不用小玲说,只要家里地板上有纸,孩子会自觉地捡起来,放到纸篓里。
幼儿期的孩子,还可以引导他们收拾玩具,回家后脱的鞋放进鞋柜里,把削掉的水果皮放进垃圾桶里。
由于幼儿期的孩子注意力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而且不能一心多用,父母每次让孩子做事时,只说一条要做的事,“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放进纸篓里”,父母说的话要简单明了。这样孩子才能听懂。并且去做。
但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意按照父母说的去做,父母要多鼓励,父母可以说“宝宝帮妈妈把纸捡起来,宝宝要是捡起来了,妈妈好高兴。”每个孩子都想讨父母欢心,而且,孩子乐意帮父母忙,就会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幼儿期的孩子,容易忘事,而且还处在学习的阶段,父母要坚持不懈,让孩子养成习惯。像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让孩子把玩具收起来,那么,幼儿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在学习建立时间和动作之间的关联。
如果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父母可以说:“宝宝要睡觉了,这些玩具也要回家睡觉,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父母陪着孩子一起把玩具放回箱子里。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父母让孩子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做事的意识,养成做事的习惯。
对于到了儿童期的孩子怎么引导他们做家务呢?
儿童时期的孩子做家务,大多是为了得到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回报,不管是一张贴纸还是父母的表扬,尤其是父母的表扬更是孩子做事的动力,在孩子做事后,父母对孩子的自豪、认可,都可以激励孩子去做事。
对于儿童时期的孩子,父母要使家务劳动成为日常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做家务的机会,像吃饭时帮忙端菜,吃完饭帮忙擦桌子,出门倒垃圾,帮忙洗碗,收拾自己的房间和书桌。
父母让孩子做家务,最重要的是要孩子养成习惯,可是家务事都比较琐碎,孩子不可能记得住。父母可以制作一张家庭事务表,作为提示,一旦孩子完成了一样事情,就在表格相应的一栏里打个勾或贴上一张贴纸,这样孩子对做的事就有种成就感。
找一张海报大小的纸或一块硬纸板,上面画一幅宽8行、高10行左右的表格,使用鲜艳的颜色和醒目的图案来填充表格,使整个画面比较吸引人;第1行的抬头起名为“家务事”,后面几行写上数字,代表星期一到星期天;第1行的空白格子里贴上一些剪纸图案或贴纸,代表不同的家务事(比如说,“金鱼”图案或贴纸代表“喂鱼”,“牙刷”图案或贴纸代表“刷牙”);每次孩子完成了一项事务后,就和他/她一起将贴纸贴在相应的空格里;
在孩子打上一个勾或贴上一个贴纸了,父母要好好表扬孩子一番,另外父母还可以把表格上的内容和奖励挂钩,比如说一个星期得到5个勾,孩子就可以得到小奖励,10个勾可以得到打奖励,依次类推。
引导孩子做家务活,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要重视培养的。在日常的家务活中,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对孩子以后的独立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小孩子做家务应不应该给钱
孩子做家务之后,如果给报酬,会让孩子以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偿的,对孩子的性格、人生观都会有影响。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适当的做家务,可以给予表扬或鼓励,但是不应该每次做家务都给报酬。
孩子做家务给钱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主意,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家庭就是和钱挂钩的,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误区。孩子也并不能从做家务中学到什么是团队合作。孩子做家务不应该通过给钱来进行,而是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事实上,家庭成员之间为彼此做的很多事情,都没办法用钱来衡量。让孩子做家务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毕竟干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父母要教会孩子,干家务这件事有没有报酬都是不重要的,帮助父母减轻生活压力,主动分担家务才是重点。和孩子一起完成家务,也是一种亲子之间的互动,教育是需要缓慢的过程,父母平时还是要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