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士兵越打越少,为什么前线总缺粮
古代战争,士兵越打越少,为什么前线总缺粮?
在古代的战争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粮草不足而失败的但是这些士兵在家里的时候,不是也要吃饭的吗?为什么一到打仗的时候,就粮草不足了,并且打仗伤亡很大,士兵越打越少,为什么前线,还会总是缺粮,诸葛亮说出了真相!
1.粮草难运
古代的时候,道路南行,即便是走一些管道,下雨的时候,路上也是非常泥泞的关键是如果长途运输,必将会遇到一些山梁,那就更增加了运输的难度,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诸葛亮才会发明出来了木流牛马,方面与登山。
但是大军在后方的时候,就不存在运输的问题,直接就放在粮仓里面,需要的时候,直接去取就可以了。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在,后勤保障是一个巨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士兵的粮食,需要用到三民民夫。
在运粮的过程中,最好的情况是用马车,民夫推行,差一点的道路,就要用牛马来托。最难走的路,只能是用人背,并不像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直接就能够用火车汽车来拉,一辆车就能够一个连的伙食了,速度快消耗少,古代的时候可是做不到的。
2.粮草的消耗
粮草的消耗原因非常多,也是前方补给不足的重要原因。第一民夫的消耗,在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一个士兵的口粮,需要三名民夫来运输,那这三名民夫的口粮,都是需要在这些粮食里面去除的。而且民夫的运动量非常大,食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二天气原因,比如在运输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雨天,难免会发生粮食被浸泡的问题。虽然可以进行简单的遮挡,但是那个时候可没有塑料这种,遮雨很好的材料。顶多也就是茅草之类的,这样的遮雨并不能完全杜绝雨水的浸入,因此发霉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第三敌人的故意销毁,攻击敌方的运粮部队,在古代的时候,是经常发生的事。虽然运粮部队,一般都是在后方,敌人难以大部队的渗透。但是有小部队蒙混过关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加上运粮部队,本来战士人数就少,敌人的偷袭非常容易成功。
就算是真的运到了军队,还是有被销毁的机会,比如三国时候,曹操很袁绍的官渡之战,那一次曹操烧毁了袁绍的粮仓,士兵一看粮食都烧完了,于是士气大降曹操赢得了这次的战斗。
3.敌区也无粮
一般的人认为,在打仗的时候,打到了敌占区,那不就可以就地取粮了吗?其实这个方法不行,第一位了给自己军队赢得好名声,最好的做法是秋毫无犯。甚至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经过敌占区的时候,还不能毁坏敌人的公共建筑。秋毫无犯是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敌人在战争的过程中,首先会就地征粮,所以当这一方打过去的时候,对面的军队,已经将所有的粮食都征集完毕了。所以根本就没有余粮让这边区域收缴
第三连年的战争,很多农民要去打仗,种粮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人种,哪里会有粮食。着也加剧了粮食的问题,所以成吉思汗在征战的时候,就用敌人的身体,当成食物,但是这样的做法,一般人都难以接受。
综上所述,虽然古代战争,在上阵之后,虽然士兵越打越少,但是前线依然是总缺粮,就是因为这三大原因,第一是不好运,第二是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耗,第三是敌区也没有粮食!
二、战争打到最后若前线士兵全牺牲了,能派未成年人上战场吗
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要是仗真的打到那种程度了,未成年人和妇女都会被派到战场上去!因为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而且这种情况也一直存在着!
二战时期,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士兵接连战败,不是被俘就是战死,到了中后期苏联兵力不足,只好派女兵上战场,还有未成年的,幸亏苏联最终抵挡住了德国的进攻,否则苏联当局一定会继续组织大批未成年人上战场。
但随着战争的持续,苏联军队和盟军逐渐攻入德国境内的时候,轮到德国兵力不足了,希特勒也开始号召妇女拿起枪来保卫国家,所以当苏联开始围攻柏林的时候,有50万德国女兵战斗在第一线,不仅是女兵,在战争的后期,希特勒还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兵,这群少年兵在苏联攻入柏林后也跟女兵一起拿着枪战斗在前线,当美军和苏联士兵把他们俘获后,这些“孩子”都因过度的紧张和恐惧而失声痛哭……
不仅是德国,当日本在中国战区和东南亚战区节节败退的时候,也残忍的号召未成年加入部队,日本当局把这些孩子召集起来,只进行短暂的射击和刺刀训练后就匆匆带到各个战场,说是让他们在战场上进行实战训练,其实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而我们中国呢,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在伤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大量的娃娃兵,那一个个稚嫩的肩膀扛着与年龄完全不符的长枪,人还没枪高,本来他们的未来应该在阳光,蓝天,白云,在幸福中度过,可是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一切,包括生命!
以上还只是几十年前,而现在依然有很多娃娃兵活跃在各个战场—非洲,金三角,中东,拉丁美洲等等地区,据统计当今世界娃娃兵数量在3万人左右!
还记得《战狼2》里的那群年龄尚小,但眼神中无不透露着凶悍与杀气的娃娃兵吗?虽然是电影演绎的,但在现实中真的存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世界就是这么的残酷,只要有利益的纷争就一定会有战争,但可悲的是,战争从来都不是成年人的专属,当战争爆发到一定程度后,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也一样会沦为战争的工具,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事实。
所以我们还是好好活着吧!希望我们的国家不再有战争。
三、前线士兵打光了,督战队需要担负起什么使命
督战队,顾名思义,他们不负责冲锋陷阵,只是为了防止己方军队士兵逃逸。
而在从古至今的战场上,督战队人数虽少,在战场上大多时间只需要监督前线部队,不用奔赴战场,但正因为他们需要监督人数是他们成倍的常规部队,所以他们需要更高的战力。正因如此,基本上能入选督战队成员的士兵都是部队中的佼佼者。所以,督战队在军中的地位一般也是相当高的,很多情况是由近卫军和嫡系军担任。
如在1942年夏天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进行督军任务的便是近卫军,而这支督战的近卫军则以其果断但却决绝的督战方式载入史册。
当时,苏德战场上的苏军形势十分严峻。为了避免有士兵因为恐战而怯退影响战局,苏联下达了著名的227号命令,即严禁部队退缩。同时苏军还让荣获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红旗加里宁塔曼第2步兵师,直接向已经失去控制的部队开炮,而这支部队也是当时苏军中捍卫首都的关键部队之一。
但真正驱使溃军直接不敢向督战队进行反击的,是因为“组织”下的心理差别,毕竟一支军队的战斗能力来源于军队的编制和配合。而历史上有太多的军事战争证明,一支编制被打散的军队,纵然它所剩的具有战斗能力的士兵再多,也形同一盘散沙,难以和一支有建制的军队进行战斗。
如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他们宁愿忍受日军的蹂躏和残杀,也绝不抵抗,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有号召力的首领。这也是为何三十万南京人不是数千日军的对手,因为没有过组织训练的人们都会抱着侥幸和屈从心理,他们缺乏一个有高超组织能力的领袖带领他们进行反抗。
反观督战队,他们拥有精良的武器、严密的组织、超强的作战能力以及严明的军纪,所以每当大部队溃散以后,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枪口对准人数更多的常规部队,逼迫他们重振旗鼓。
而那些常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大都丢盔卸甲,又如同一盘散沙一般,所以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面对督战队的枪口,幸存的长官一般会领着溃败的属下回到阵地,毕竟上了战场,即便实在打不过敌人,但落在对手手中或许还有机会当个战俘,而落在督战队手里则几乎九死一生。
当然,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存在,比如在北伐战争的贺胜桥之战中,北伐军之所以能顺利打败亲自督战的吴佩孚,就是因为幸存的长官带着溃军向吴佩孚的督战队开火,直接造成吴佩孚后方大乱……
说句实在话,综合上文,不难发现只要哪支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最好再拉上两台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其实也可以做督战队的。
不过督战队真正的任务,可不止是督战一项这么简单。督战队从古代的监军发展到二战,其实已经还赋予了一项最神圣、最伟大的任务——殿后。
在司令部真正下达撤退命令时,督战队就已经失去了督战的意义了,毕竟大家都受命后退,那还杵着把枪站在那做毛线~
但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正面的部队都要后退了,那要谁来牵制敌人呢?毕竟这个时候,能拖住敌人越久,就能保存更多的作战力量。于是,督战队成为了首选。而这,也是溃散的部队面对拿枪指着他们的督战队时,一般都不愿下手的最关键原因。
溃军可能还打着小心思:不能打他们,要真撤退了还得他们殿后保护我呢~
所以,虽然督战队在大部分时间内只要监督前线士兵就足够了,但是真当前线士兵溃逃时,他们在防止这些士兵逃跑的同时,还要为这些常规部队擦屁股,化身敢死队,投入这场开局逆风的严峻战斗,与敌人死战到底,以通过他们顽强的抵抗来为常规部队重组争取时间。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的存在关系着全军的最后防线。
就如前文所提的苏军近卫第2步兵师,他们在炮轰自己溃逃战友以后,前线最终还是惨遭崩溃,于是他们就亲自奔赴战场。当他们弹尽粮绝之时,师长给出的命令是“没有后援,但不许后退一步,要战斗到最后一人”时,他们是何等的悲壮,怎能不惹人敬重呢?
总而言之,如果战局有利,那督战队站着就行了,最多招骂。但如果战局不利,他们最后的结构一般是两种:如果运气好点,他们在血战之后还能与战友重新会合;如果惨遭敌军主力,那么他们基本就是饮恨疆场,折戟沉沙。而在战局不利时,才是督战队真正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