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除了武当张三丰之外,还有哪些人能够轻松破解金刚伏魔圈
倚天中,因为金毛狮王谢逊被困少林寺,张无忌前去营救,曾经三战金刚伏魔圈但都没能获胜,除非和张真人联手。然而还有两个人,如果张无忌和他们一起破阵,机会也是很大的。
第一战,张无忌孤身一人奋战,结果未能破阵,更险些死于阵中。直至张无忌道出成昆与谢逊之间的恩怨,令渡厄生出疑心,方得幸免。其后青海派高手连通河间双煞闯关,张无忌因而得到一次救走谢逊的机会。渡难因为阻止张无忌救人,导致金刚伏魔圈被破险些遭到河间双煞毒手,然而张无忌以德报怨,代渡难手执黑索迎敌,解了三渡之危。渡厄亦因此放下昔日一眼因阳顶天之故而盲的仇恨。在这一战中,张无忌险些救出谢逊,但谢逊为赎前愆,甘愿留在少林,甚至不惜封了张无忌的穴道,拒绝离开。
第二战,张无忌与杨逍、殷天正三人合力破阵,刚开始一人对付一个,杨逍的招式之博体现的淋漓尽致,白眉鹰王之刚也显露无疑,但是随着比斗的深入,已然变成内力的较量!杨逍的招式已然没有太多的作用,变成了杨逍和白眉鹰王抵挡一渡,而张无忌一人抵挡二渡,然而毕竟白眉鹰王上了年纪,鹰王的鹰爪功虽然天下无双,但是和少林神僧比拼内力却没有优势。慢慢的鹰王内力不支最后导致油尽灯枯。
第三战,张无忌与周芷若合力想要破解金刚伏魔圈,可惜由于周芷若功力太差,连加入战团的能也缺乏,根本帮不了张无忌。张无忌心中牵挂谢逊,临阵变招,险些走火入魔,后来用尽方法毁去三渡处身的松树,利用松树作为武器,凭松树的重量,力发千钧,硬生生砸破金刚伏魔圈,逼使三渡与自己比试内力。可惜周芷若乘机暗算谢逊,后来三僧与张无忌僵持,快要两败俱伤时,黄衫女子出现,化解了危机,事后三僧说张无忌不能破阵,而三僧亦斗不败张无忌。
在这三次中,张无忌连通白眉鹰王和杨逍去破阵的那次是实力最强的一次,三渡曾经说除非两个张无忌前来破阵才有可能,因此张无忌首先想到了张三丰张真人,如果张真人能前来,他俩联合一起,金刚伏魔圈必破无疑,但是考虑到一来张三丰年事已高,二来怕伤了少林和武当的和气,因此作罢。
其实当时还有两位高手张无忌没有想到,那就是宋远桥和俞莲舟。自从万安寺一役后,武当四侠返回武当山,此时张三丰已经创造出了太极拳和太极剑,宋远桥和俞莲舟在这几个月时间肯定跟着张三丰一起在练习太极,实力又会提升一个档次。其实在屠狮大会的时候,宋远桥的武功已经和四大法王相当,并且比白眉鹰王年轻,武当武功也是以内力见长的。而俞莲舟的武功犹在宋远桥之上,也不会输于杨逍,此时俞莲舟的武功已经是仅次于二张和三渡以及玄冥二老等人了,高于四大法王和左右使。
如果此时张无忌连通宋远桥和俞莲舟去破阵,宋远桥和俞莲舟牵制一渡,拼招式、二侠可以用太极来应对;拼内力,二侠联手不会输于一渡,并且宋远桥和俞莲舟做了三十多年的师兄弟,他们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要远高于白眉鹰王和杨逍。最重要的一点是,二侠联手可以使出真武七截阵,攻守兼备,威力大暗,所以二侠联手对付一渡完全没有问题,而张无忌使出全力去应对剩下两渡,不管是和两渡拼内力还是拼招式,张无忌都是占优势的。金刚伏魔圈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三人心意相通,一人动念,其余两人立即会意,如此分散开来,金刚伏魔圈的优势已经没有了,而张无忌三人都是占优势的,所以很大可能可以破掉金刚伏魔圈。
二、武当七侠各有所长,张三丰为何让俞莲舟继任掌门
导语
江湖险恶,适者生存,是武林中的基本法则,能力突出也未必能功成名就,拼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综合素质。
混迹江湖的各色人物都有明确的目的,如何“站位”,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对江湖规矩的理解不同,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正”、“邪”的区别。
不容忽视的是,武林中对“正”、“邪”的理解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被逐出师门的罪名之一就是:“言行不正、结交匪类”,《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背负着“邪派”的骂名,始终得不到主流门派的认可!
“摩天居士”谢烟客
其实,江湖上的“正”、“邪”之分,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当自身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后,反而会看淡正邪,洒脱的黄药师、桀骜的杨过、亦正亦邪的谢烟客,代表了兼具“正邪”的另类高手,而武当宗师张三丰却是真正意义上破除门户观念的“先行者”:
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途,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底层出身的张三丰,历经沧桑,见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他的眼界、胸襟,非一般凡夫俗子可比,自然能看破正邪的门户之见,不过很可惜,偌大的武当派,除了张三丰以外,仅有一人能达到他的境界!
殷素素
一.正邪兼具的二师兄
武当五侠张翠山跟“邪派妖女”——殷素素流落冰火岛,结为夫妻,自制木筏漂流期间,跟面冷心热、不苟言笑的二师兄在海上不期而遇,沉稳低调的俞莲舟眼皮一翻,神光炯炯,犹如电闪……虽未出手,却让殷素素体会到了高手的气势。
久闻殷素素“大名”的俞莲舟,对这个弟妹怀有很深的成见,神色冰冷,称呼她为“殷姑娘”,尤其是听到龙门镖局惨案时,俞莲舟望了她一眼,目光中流露出极痛恨的神色,但这目光一闪即隐,脸上随即恢复平和,当了解到是是非曲直后,俞莲舟对殷素素的称呼从“姑娘”升级为“弟妹”,嘴上不说,心里已经开始接受她和张翠山的关系了。
接受殷素素,不止是因为张翠山,而是因为俞莲舟“正、邪”兼具,所以能正面直视“正、邪”,从境界上讲,已经无限接近张三丰了。
张三丰
二.张三丰的磨练
身为武当掌门,张三丰秉承“有教无类”的理念,经他指点的武当七侠,各具特色,宋远桥深通易理,冲淡弘远。俞岱岩精明强干,师父交下来的事,从没错失过一件。张松溪机智过人,殷梨亭剑术最精,莫声谷专练外门武功,精于暗器,不过,七侠里武功最高的,还是俞莲舟!
用俞莲舟自己的话来说,自己资质愚鲁,一无所长,勉强说来,师传的本门武功,属他练得最刻苦勤恳,武当派的武功特点讲究行之所致、行云流水,对传人的悟性要求极为苛刻,若是资质愚鲁,又怎能成为武当七侠中的NO1?
沉默寡言是俞莲舟的人设,当张翠山、殷梨亭跟女生山盟海誓、花前月下时,孤独的二师兄只能把精力用在练武上,自创的虎尾绝户手,让张三丰发现了他“邪”的特质……
俞莲舟
莲舟,这一十二招虎爪手,比我教给你的是厉害多了。不过你招招拿人腰眼,不论是谁受了一招,都有损阴绝嗣之虞。难道我教你的正大光明武功还不够,定要一出手便令人绝子绝孙?
看得出,张三丰对徒弟的“创新”持怀疑态度,像极了菩提老祖训教孙悟空(张三丰较温和),一向鼓励弟子们自由发展的张三丰,之所以发出警告,源于他敏锐地看出了俞莲舟“邪”的一面,“愚鲁”的俞莲舟当即认错:
听了师父这番教训,虽在严冬,也不禁汗流浃背,心中栗然,当即认错谢罪……
宋远桥
“活久见”的张三丰心里清楚得很,所谓“一善成佛、一恶成魔”,有俞莲舟这样的弟子,是武林正派之福,善加引导,将来的成就将不可限量,但若任由其“自由发挥”,堕入魔道,也不是不可能,鉴于此,武功最高的俞莲舟始终不受重视,张三丰安排宋远桥出任武当派的“常任总经理”,既是对俞莲舟的磨练,也是对宋远桥的考验。
三.“温和版”黄药师
对传承人的选择,是门派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宋远桥对儿子的溺爱、袒护,使他很被动,宝贝儿子宋青书杀害师叔在先,受人指使,暗害张三丰、宋远桥(没得手)在后,又转投峨眉门下,生生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大师兄下不了手,将是非观念极重的俞莲舟主动承担起了清理门户的责任!
少林寺“屠狮大会”上,俞莲舟主动请战,跟峨眉派“宋少侠”交手,以正宗武当功夫对战“九阴白骨爪”,莫声谷的惨死、峨眉派的嚣张、宋青书的狠毒,极大地刺激了冷傲的俞莲舟,宋青书施展那套屡试不爽的“九阴白骨爪”偷袭时,唤醒了俞莲舟体内的“邪”之力:
宋青书
双臂一圈一转,使出“六合劲”中的“钻翻”“螺旋”二劲,已将宋青书双臂圈住,格格两响,宋青书双臂骨节寸断,俞莲舟喝道:“今日替七弟报仇!”两臂一合,一招“双风贯耳”,双拳击在他的左右两耳。这一招绵劲中蓄,宋青书立时头骨碎裂!
这一战,很过瘾!俞莲舟把狠、辣做到了极致,在天下英雄面前维护了武当派的声誉,身兼“正、邪”两种特点的俞莲舟,包裹在冷酷外衣下的,是明辨是非的内核,简直就是“温和版”的黄药师,却比黄药师更讲道义、更重是非,难怪张三丰会选他继承自己的衣钵,做武当第二代掌门,酷、傲、冷的俞莲舟很难“圈粉”,却值得所有人尊敬……
三、武当山的张三丰突然消失是因为什么原因
历史上有一些名人人间蒸发消失无踪,如老子、朱允炆、西施等,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失踪人口也是个名人,他就是张三丰。
说起张三丰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无论是金庸小说,还是武侠影视剧,又或是道教,都把他描绘成了一个身怀绝世武功的世外高人形象。
但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不仅武艺天下无双,在当时还是一个抗击蒙古元朝的民族英雄,并且在修道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但是至于他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甚至可以说他后来就凭空失踪了。
根据史料的记载,朱元璋得了天下后,因为张三丰抗元有功,加上对于他的仰慕,对其总念念不忘,他不止一次派人去寻找张三丰的下落,都没有能有什么大的收获。
到了他的儿子朱棣做了皇帝,也还是继续派人去寻,也没有能找到任何蛛丝马迹。
不过这中间朱棣曾经收到过张三丰给他的一封修道长生的信,也算有所欣慰了吧。
然而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却有人声称自己见到了张三丰,他老人家仍然在云游天下,传道解惑,接着就有好几个人都声称自己见到了张真人。
可是这并不科学,因为按照真实年龄算下来,那个时候的张三丰已经差不多四百来岁,所以说这个根本就是老百姓们人云亦云,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第一,有可能世上根本就没有张三丰这么个人,他的出现只是武当山道士们用来宣传的工具。
第二,也许张三丰很早就已经去世,只是后来有人故意借用他的影响力招摇撞骗,所以就越传越神了。
第三,张三丰去世之后,徒弟们怕影响师门的发展一直秘而不宣,同时将其神话。
对于以上四种观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的一一排查。
首先张三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关于他的记载也有很多,比较著名的记载就是《邵武府志》与《明史·张三丰传》,而且根据记载,张三丰本人确实有很高的武学造诣,所以第一种假设就可以排除。
那么第二种假设似乎也不成立,如果张三丰去世,那么知道张三丰去世消息的人必定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因为张三丰是一名道士,所以他身边最亲近的人自然就是自己的徒弟,那么徒弟们知道了张三丰的死讯之后无非两种可能。
其一就是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但师门的号召力在这之后必然是一落千丈。其二就是秘而不发,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制造假象,让本就高深莫测的张三丰又变得更加神秘,这对师门的发展最为有利。
我们不妨逆向思维去思考这件事,我们只需要思考如今社会,和张三丰有所关联的一切是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比如武当派、太极拳等。
既然家喻户晓,那么我们就继续倒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仅仅是因为他的武功高强?或者他创立了太极拳吗?又或者是影视作品的刻画吗?也许许多人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其实这只是表面,真正让人着迷的地方,是他的那种精神,那种足以支撑我们脆弱内心的精神。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种感觉,他可以让我们内心踏实,有安全感,不必担心风险的来临。
然而这种精神之所以能够如此传神,就是靠着他消失的神秘,以及后人对他的不断神话。
既然如此,那么第三种假设是最为合理的解释,他的徒弟们最有可能隐瞒历史真相,而且目的也已经达到。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也许是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