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双龙洞内有什么美丽传说
双龙洞位于金华双龙洞景区中心,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观和象征,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明朗开阔,两侧分别悬挂着酷似龙头的钟乳石,故因此得名为“双龙洞”。外洞宽敞,可同时容纳千人驻足。洞温常年保持在15℃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令人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口西壁刻有“双龙洞”三字,那是唐人的手迹;东壁有“洞天”二字,那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出于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之手笔。
奇趣双龙洞
内洞约有2200多平方米,岩洞幽静深邃。在小船上岸的地方,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外还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因此人们称之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的钟乳、石笋更是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四十多米。当你低头向下看时,会觉得有一股寒气袭来,洞深不见底,故称“冰壶”。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那气魄,真是动人心弦。
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在洞前环视,你会发现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也是由此得来的。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故称“观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叫做“一线天”,因为只有一缕阳光,意境甚是神秘。
外洞宽敞高广,可容千人集会。洞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避暑的好去处。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可谓天然空调,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最里侧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经在此隐居,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可谓美不胜收。
细说双龙奇观
双龙洞的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达数余丈,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10米,又豁然开朗,让人顿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它也由此被誉为奇观。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
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意境。
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道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双龙洞
二、金华的双龙洞的传说
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扩展资料
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 6℃。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旅游、康体休闲、避暑纳凉、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龙洞
三、双龙戏珠的民间传说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有些地区称“舞龙、耍龙”,因表演时手持传说中龙的形象为道具而得名。龙舞源于久旱无雨时的民间祭祀活动。《山海经·大荒东经》曰:“应龙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隋唐时期,龙舞在节日期间的民间娱乐活动中已屡见不鲜,宫廷散乐中的“鱼龙烂漫”之戏即为龙舞表演。《隋书·音乐志》:“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悠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
青草坞村龙舞相传李家巷双龙戏珠原自一个传说:相传距今(公元2005年)100年前,本镇青草坞村东临“龙井山”,西靠“凤凰山”,中间有山名叫“馒头山”,整个地势像“龙凤戏珠”,故而,当地人在湖州白雀龙舞的激励与启发下,创编了青草坞双龙。解放前,每逢过年过节,双龙都要挨家挨户进行表演,更有外地人慕名前来邀请表演,以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双龙戏珠作为一种民间舞龙表演形式,经常在农村喜庆节日中演出,两条龙分为雌龙和雄龙,所以也称为双龙,雌龙表演者为9个女性演员,雄龙则为9个男性演员,另加1名龙珠(男性),整个节目共有19个舞龙人员。双龙龙身由布制成,用颜料画满鳞片,龙头小巧,龙棍较短,舞时灵巧轻便,因此也适合女演员演出。表演开始后,5位伴奏人员敲击大锣、小锣、鼓、镲等乐器,龙珠先出,在搭建的高台上造型,之后翻跳下来,跑到舞台前方,将棍子在地上跺三下后,雌雄两龙分别由两边舞动上场,跟着龙珠跑阵,称为“双龙戏珠”,之后,龙珠进行绕阵、穿阵表演,或龙尾缠绕,龙头相碰,或龙头缠绕,龙尾甩动,都有代表雌雄双龙情深意切之意。第三阶段龙珠又出场,带引双龙表演,直至结束。
青草坞双龙的特点在于,它不讲究龙身上下翻滚,而是讲究先布阵、后解阵的表演,最大的难度是两条龙纠缠在一起时,演员解阵的步伐不能出错,否则双龙打结,便有不祥之意(为当地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