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金华双龙洞的历史传说是什么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二、山西龙澍峪庙会的起源究竟是双龙传说还是华佗信仰
相信大家都参加过名目各异的庙会,有的冠以神灵的名义,如娘娘庙会、城隍庙会、关帝庙会等,有的与传统节日相关,如元宵节庙会、龙抬头庙会等。晋南地区庙会众多,多因当地流传的地方传说和神仙故事为源,是民俗信仰在乡村社会的集中体现。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晋南襄汾地区影响较大的一个庙会,称“龙澍峪庙会”,也称“华佗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就带着各位一起去看看这晋南庙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咱往下看。
一、龙澍峪庙会的前世龙澍峪坐落于襄汾县西北方向的姑射山中,位于黄崖村西东侧。龙澍峪原名“龙斗峪”,关于名字前后变化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龙王派水火二龙去人间行云布雨。让它们如果天旱的时候,就由水龙下雨;如果洪涝的时候,就由火龙放火。两条龙来到黄崖村峪中,见山中风景十分优美,就卧在山谷之中大睡起来,长此以往,两条龙不免发生争斗。“龙斗峪”就是这样来的。二龙打起来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灾难,惊动了千手佛,千手佛派龙树菩萨前来降服,龙树菩萨前来救难,如及时雨一般,“龙澍峪”就替代了“龙斗峪”了。(澍,及时雨的意思)为了纪念这两位菩萨,黄崖村人便修建了两座庙,“龙澍菩萨庙”和“千手佛殿”。那当地的龙澍峪庙会是和双龙传说有关吗?我们再往下看。
图1龙澍峪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的结合地,庙宇星罗、香火鼎盛
虽然龙澍峪名字的由来是因二龙相斗,龙澍菩萨前来制服而得名,但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更多为人熟知的是峪中的华佗庙,因为当地流传有关于华佗的众多传说,如华佗救治赵匡胤、华佗与一女子结为神亲、华佗惩罚贪污知府等,故龙澍峪庙会又称为华佗庙会。龙澍峪山上主庙为华佗庙,村内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庙宇也是华佗庙。每逢庙会,前来华佗庙烧香的信众不计其数。庙会期间,人来人往,街道上各类摊位琳琅满目,通常祭拜完毕后,庙会上的购物看戏就是人们的活动内容。当然,龙澍峪中自然景观优美,同样也吸引着庙会上的人群,在村内祭神、逛庙会之余,人们还会前往峪中登山游玩、领略美景。在人们看来,祈福与踏青互不耽误才是逛庙会的意义所在。
图2峪中俯瞰下的华佗庙(庙对面即为梳妆楼)
龙澍峪庙会拥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是襄汾县内较有影响力的庙会之一,一年有三次会期:清明节、六月十三、九月十九,每次会期前后有三天。在明代本县崇祯庚午科进士王维屏的《游龙澍峪记》里写有古时庙会的盛大场面和其功能所在:
“岁时清明,四方赴祷者,往来如织,游者、息者、饮者、歌者,毂击肩摩,山林也而城市矣?”
由记载可见,古时龙澍峪庙会就已包含祈福、游玩的内容,前来赶会人群众多,甚至达到了“毂击肩摩”的程度,可见庙会场景之盛大。
二、龙澍峪庙会的今生2014年旅游开发后,传统的龙澍峪庙会空间构成发生了变化,庙宇得到重修,布局有了更详细的规划,公共设施也在逐步完善。那与传统庙会相比,今生的龙澍峪庙会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开发之前的龙澍峪中就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华佗庙、龙澍菩萨庙、黑虎灵官庙、子孙娘娘庙、关帝庙、十阎殿、三皇庙、官帽石、峨山桥等,还有许多石刻,如“渐入佳境”、“天桥古蹊”、“石门绾秀”等一些文人墨笔,关于人文景观还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开发以来,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
1、弥勒佛石像
新建弥勒佛石像坐东朝西,高达23米。当地流传有很多关于华佗的传说,所以在塑造的弥勒佛身上也赋予了新的“传说”:
“赵匡胤念华佗之恩,下旨重修华佗庙。见一石壁似土地拖足,伫立不前,太祖心生蹊跷,令凿开石壁,惊现弥勒石佛,坐东朝西,笑云众生。后石长山高,石壁磨面。今重新凿开,慈佛如故,相好庄严,临山端坐……”
且不去探讨传说的真伪,弥勒佛石像的塑造本身就是龙澍峪开发过程中增添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是游客进入峪中见到的第一个景观,而且与上山途中一山洞里的睡佛石像相呼应。
图3弥勒佛像
2、双龙柱
在龙澍峪山门前的小广场上,立有两根高大的柱子,每根柱子上各盘一条龙,龙头向上,名为“双龙柱”。作为新增景观,建造之后,同样被赋予了新的解释:
“相传火龙、水龙在此相斗,祸乱四方,佛祖遣龙澍菩萨降服二龙……双龙旋柱直上,吞吐龙珠,旱时遍洒甘霖,涝时艳阳普照,千百年来护佑苍生……”
图4双龙柱
3、梳妆楼、钟楼。这两个楼台位于龙澍峪中主庙华佗庙正对面位置,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修的。梳妆楼是当地传说中华佗的干女儿来看干爹的时候住的地方。与原有的历史文化有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使原有的文化景观得以恢复并展现在民众面前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单纯的游客还是上香的香客,来到此,都会前来感受在钟楼上撞击大钟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和震撼。
如今的龙澍峪庙会文化空间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不仅有体现信仰文化的“华佗诞辰文化旅游节”、“道家祈福法会”,还有“祈福拜忏、求医问药”为主题的庙会活动、恢复民间故事中华佗干女儿看望干爹的“朝山”活动,甚至还邀请当地老中医为前来的游客免费诊治,与当地的华佗信仰相得益彰。
图5 2018年清明庙会恢复“朝山”习俗
在一年三次的庙会上,还有众多音乐、舞蹈、锣鼓表演等活动,青春歌舞会、古典音乐会,还依托当地的火龙水龙传说开展“双龙斗法,大闹仙山”水龙火龙闯庙会活动,活动内容为舞龙和锣鼓表演,可谓是异彩纷呈。除此之外,庙会期间还引进各类非遗表演,天塔狮舞、令伯转身鼓、侯马皮影、刺绣、面塑等,展示也较为集中,均在华佗庙附近,游客前来也能很好的感受到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6庙会上的皮影表演
四、文史君说龙澍峪以双龙相斗的传说得名,后因华佗信仰传播更广。龙澍峪庙会人文景观的扩建、文化空间的延伸,均和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密不可分。双龙柱是呼应双龙相斗,弥勒佛石像、梳妆楼则是反映当地的华佗信仰。同样,庙会活动也与二者有关系,“水龙火龙闯庙会”、“华佗诞辰节”则是很好的说明。但从景观与活动的侧重面和民众的认知来看,在庙会中还是以华佗信仰为主,因为庙会首先是依托华佗庙而兴起,人们逛庙会也多是祭拜华佗。不能忽略的是,也有相应的景观告诉南来北往的游人龙澍峪的由来,为他们讲述着双龙传说。
三、金华双龙洞的历史传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