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光晕里的星盟战舰对星球大战里的银河帝国战舰谁厉害
1、嗯……银河帝国的战舰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反正,星盟战舰有很多,最大的CSO级接近29公里,有能量护盾,能量投影仪,等离子炮塔(等离子鱼雷)和脉冲激光炮塔,舰载机贼多
2、传送门:
3、常见的CAS级是很像CSO级但是缩小了,5千米,有护盾,武器和CSO一样,都有很多舰载机
4、传送门:
5、其他就不列了,基本上其他的应该都打不过(猜测),但是注意等离子体打战舰外壳很好用,光环里UNSC战舰十几米后的钛合金甲板一发等离子鱼雷就几乎可以烧透并且造成物理爆炸(钛气体太密集导致的),而且爆炸一般都很大。能量投影仪更不用说,一般被命中就直接变一半,但是方向固定,只在船腹部。而且星盟战舰跃迁很精确,可以跳进敌方战斗群里但是在跃迁出来的几十秒里是没有护盾的,但是它的甲板仍然很耐打,UNSC钛合金甲板和一艘CPV级侧舷擦碰,CPV级一点事都没有但是UNSC火灵号左舷都没了,可见其坚固。但是光环中很科学的是,每种战舰都没有特别变态的武器,连先行者都没有,比较科学
二、天空之城歌利亚战舰VS银河帝国帝王级歼星舰
帝国歼星舰三角形轮廓源于银河共和国歼星舰设计,历史悠久。翱翔银河、解决争端的绝地武士团飞船有一种自豪和安慰感,但帝国歼星舰的庞大尺寸则散发出敬畏和恐惧。华勒克斯‧毕利赛克斯之女,歼星舰设计者莱拉‧华瑟克斯[LiraWessex]向帝国提出建造歼星舰战舰的提案时,在帝国军事战略家、帝国舰队监督委员会和议会预算委员会[后来被跟议会一起废除了]之间发生激烈争执,差点引发帝国分裂。反对的理由包括本舰价格太贵、不易操作,甚至技术上不可达成等。帝国舰队监督委员会采取了一些措施才能让计划继续进行。一年后,当第一艘歼星舰从船坞开出,帝国舰队监督委员会就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歼星舰的价格并没有想像中贵,皇帝下令以固定速率生产此舰,要使银河帝国能不必再顾虑一些常规威胁。这艘楔型歼星舰上武器密布。涡轮激光炮和牵引波束投射器点缀在飞船表面。腹部机库可以起降TIE战斗机、登陆艇、陆地突击单位、超空间探测器,或用来安置被俘飞船。其忙碌舰桥里配备了帝国星际舰队最优秀的军官指挥作战。帝王级I型歼星舰侧图帝王级歼星舰无疑是帝国舰队最有力、最显著的象征,也是造船工程科技的奇迹。一个帝国舰队中有一艘歼星舰而辅以其他舰船,一个特遣队有三艘,区域中队六艘,区域大队24艘。有半数歼星舰保留在帝国核心区域,以保护重要的军事和工业组织。一共有超过25000艘歼星舰在帝国服役。[注:原名是元首级Imperator-Class,帝王级歼星舰的简写ISD是义军同盟取的称呼。]帝王级歼星舰(ImperialClassStarDestoryer,ISD)是如此的著名,以至于单独的StarDestroyer一词都用来指代帝王级歼星舰。帝王级I型歼星舰帝王级歼星舰纵横银河数十年,背负著代表帕尔帕廷皇帝力量的象徵,重武器平台、星球攻击、星球防御、反舰作战、轻型舰艇母舰,歼星舰在任何方面都表现出绝佳的性能,一个支由歼星舰组成的舰队,作战效能总胜过多种战舰组成的特混编队。歼星舰被认为是帝国舰队的标志性军舰。它在一个星系中的出现表示帝国对这里的事务极其关切。虽然是典型的帝国特色,但甚至连歼星舰都不足以实现帝国炫耀武力的愿望。在超级歼星舰等更大的军舰面前,甚至这些庞然大物都相形见绌。帝王级歼星舰员至少为37000名。加上搭载的一个军团的帝国冲锋队(onedivisionorlegion,大约9700人),总计达到46700,包括了帝国冲锋队中的特遣队及其部署基地,战斗机飞行员和辅助舰船飞行员。机库。每艘帝王级搭载72架帝国TIE战机,通常是48架TIE式星际战斗机,12架TIE式星际拦截机和12架TIE式星际轰炸机。数千突击队将战舰作为前进基地以应付快速镇压反叛领土的需要。她还能携带大量步行机械,例如20个AT-AT,30个AT-ST。有时她们还会携带像Y85泰坦型运输舰和哨兵级登陆穿梭机等辅助船舰船本舰下方有个150公尺长的主要机库,可以用来容纳俘虏的小型船舰,或是发射侦察机器人、部署战机升空,旁边有登舰通道、控制室、磁性牵引器、悬吊装置等。第二机库则是负责较大梭艇升空和登陆作战用,或是作为备用机库。机库内景帝王级I型歼星舰设计图偏导护盾产生器装在舰桥上两个装甲圆球内,藉由其他装置将护盾包围整个舰身。反抗军在雅文战役前摧毁大胆号时发现其护盾产生器很容易摧毁,帝国在另一艘Kotiate号被摧毁后将歼星舰护盾升级为较贵的消耗性护盾,从此反抗军就失去这项优势。在护盾产生器中间是追踪阵列。舰桥位於指挥塔上,指挥塔从舰身后方伸出,能看到整个舰身,舰桥内乘员坐在左右下凹位置。帝王级I型歼星舰设计图有些星系的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还比不上单艘歼星舰成本。有些国家在历史上消耗能量总和甚至比一艘歼星舰在一次超空间跳跃中消耗的能量还低。给这艘1.6千米长飞船提供动力的简直是一小太阳——一座太阳能离子化反应堆凸出在腹部中线,利用其烈火给这艘巨大战舰提供燃料。帝王级I型具有3个主引擎和4个较小的辅助引擎。巨大的太阳能电离反应器供给超空间和次空间引擎,以及任何系统需要的能源。相互联系的系统是最令帝国工程人员骄傲之处,因为当某统故障时,其他系统会自动接手,或是系统需要能源时,其他系统的多余能源也会马上送到。歼星舰出现之前的超空间引擎都比不上本舰之大,其消耗的能源也高得惊人,做一次超空间跳跃所需能源甚至比许多星球有史以来耗费的能源还多。为了推动这艘巨舰,能源输出更是不下於一颗小型恒星。进行空间跳跃前,帝王级I型需要丢弃垃圾很不幸的是,本舰没有大多数船舰都有的资源回收系统,因此歼星舰在进入超空间前通常要抛弃垃圾。歼星舰另一项缺点是如果失去护盾时无法把能源切到备用护盾上,不过可以藉由调整护盾比补偿。
三、《银河帝国·基地》: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1、“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在两百余年的科幻史上,或许只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得到过这般俾睨众生、目空一切的评价。
2、七十年过去了,科学技术早已进步得面目全非。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的科幻小说,竟没有出现一部公认的能够超越基地系列的作品,科幻三巨头的另两位: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没有做到,以克拉克为偶像的刘慈欣同样没能做到。
3、对于以上评价,十年前第一次翻开《基地》系列的我是不敢苟同的。大段的对话、难记的人名、单薄的人物形象、看似并不那么曲折的情节,还缺乏科幻的硬度…几次捧起书,都悻悻地塞回书架。
4、同样是十年前,《三体1》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我作为三体的第一批读者,一直追到六年前《三体3》面世,比雨果奖的评审们早了五年,就把这部作品定位为“神作”。当时的想法是,科幻小说的巅峰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就像冯小刚在《功夫》里的那句台词一样——“还有谁?”
5、拔剑四顾,同一时代的作品里,似乎确实没有谁了,可阿西莫夫几十年前的古董作品,仍然伫立在那儿,并没有在《三体》的光芒下黯然失色。“基地三部曲”和其后的“机器人系列”,并称为“科幻圣经”。直到今年我第二次打开《基地》系列时,才终于能稍许理解,为何这部作品配得上“圣经”二字的分量。
6、“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三本。我刚看完了前二本,就迫不及待地想来写些书评,实在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是十年前完全没有的体会。有些书,确实得到合适的年纪看才行,如果缺乏理解力,那对于经典名著而言实在是暴殄天物。
7、《基地》系列的故事梗概很简单——历时一万多年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言未来银河将经历一段三万年的黑暗时期。谢顿通过建立基地等一系列基于“心理史学”推演出的关键举措,目标将黑暗时期大大缩短为一千年。
8、《三体3》里曾有过一个经典难题:地球如何向宇宙发出安全声明?当时苦思而不得解。相比之下,《基地》抛出的这个问题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通过银河系中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9、在对银河系产生任何影响之前,基地首先要做的,是自保。对于一个没有武装力量、没有资源、没有财富,只有一堆科学家的小星球,用什么办法来应对周围虎视眈眈的恶邻的威胁?
10、“心理史学”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兵不血刃。
11、前两次谢顿危机,都被市长哈定领导解决。第一次危机,恶邻安那克里昂星球以武力威胁,在端点星上驻军以控制核能。哈定拜访了周边四王国中的另三位,指出安那克里昂获得核能之后将对它们造成巨大威胁。一周后,安那克里昂收到了来自三王国联合发出的最后通牒,不得不就此撤军。第一次危机被化解,哈定也因此得到了原本属于百科全书委员的对端点星的控制权。
12、第二次谢顿危机,形势更为严峻。安那克里昂新收获了一艘帝国战舰,实力大增,超过了其它三个王国的总和,平衡被打破,基地面临武装入侵的威胁。哈定孤身赶往安那克里昂,在敌人的老巢谈笑风生,原来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三十年来,通过和四星球的贸易交易,基地同时向其输出了宗教信仰,以此占据了意识形态的至高点。然后通过宗教的渠道保证教会的自治权,掌握对尖端科技的控制权。科技赋予宗教展现“神迹”的机会,让宗教信仰牢牢控制了广大人民的精神,以此为基础所创造的权力,全面压倒了王权和行政权,在哈定需要的时候,轻松地反戈一击,不仅化解了第二次危机,也让四王国从此彻底成为了基地的附庸。
13、第三次谢顿危机时,距离基地更远的星球已经意识到了宗教入侵的危害性,在意识形态的战场做好了充分的防守准备。在哈定功成身退之后,基地的第二位英雄:马洛出场了。行商身份的马洛,早已意识到宗教入侵的局限性,转而通过基地所具有的科技优势,对各星球以技术输出的方式进行经济渗透。产品贸易不仅无害,还能为国家和民众都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和宗教不同,政府很难阐述其“入侵的危害性”。于是,基地和各星球之间纷纷建立起贸易关系,且是以基地输出为主的贸易顺差。在这样的基础上,任何星球与基地之间的战争,都将面临本国经济崩溃的可能,和以此导致的政局不稳、民众反叛的大风险。基地因此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次谢顿危机化解。
14、在解决危机的方法论上,基地两任最高领导人哈定和马洛是一脉相承的——
15、哈定说:“暴力是无能者最后的庇护所。”可惜以《基地》作为自己组织名称的本·拉登,并没有理解阿西莫夫的这句话。
16、前三次谢顿危机的解决,似乎也暗合了人类世界斗争模式的步步升级。从最初纯武力时代的合纵连横、尔虞我诈、相互制衡;到宗教信仰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之后,将战争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并通过科技的先进性对宗教信仰进行支撑以获得力量;再到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突破了宗教所能掌控的范围,导致宗教的控制力减弱之后,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军事和政治形态下的世界图景——《人类简史》里提到,真实世界的194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个经联合国承认的独立国家遭到征服而灭国——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时,似乎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可能性。
17、前三次谢顿危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由某位“英雄”领导而获得了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迂腐不堪的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没有出现马洛这般智勇兼备的行商,而是其他继续贯彻哈定既定方针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这三次谢顿危机,是否无法被化解?谢顿的心理史学所描述的未来历史的相对必然性里,个人英雄主义所起到的作用所占的比例究竟有多大?
18、同样的问题,我也常在真实的历史中思考:如果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李斯和赵高三者中有任何一人没有成行,秦帝国是否可得以延续?如果诸葛亮听魏延之计,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蜀国是否可能以弱胜强?如果岳飞硬扛十二道金牌,攻灭金国,宋朝是否可以避免被异族屠杀的可能?如果天启多活几年,或是军事白痴、伪民族英雄袁崇焕没有机会上台,明帝国是否可以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至于被清朝拖累几百年?
19、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产生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去?
20、我们所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指向的是历史必然性。偶然事件即使不发生,其替代事件也会发生,会把历史导回到同样的方向去。旧制度会被新制度所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会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等等。但这个论述的范围似乎是有局限性的,只包括了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每个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制度等历史特点,而无法包括其它繁复的历史“现象”。以《基地》为例,唯物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或许只能预测腐朽的银河帝国将会毁灭,并被具有新制度的新帝国所取代,但它并无法预测,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之间将历时多长时间——这恰恰是谢顿的“心理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21、因此,阿西莫夫建立的“心理史学”,所依托的历史必然性比唯物主义更为强大,不仅范围更广,精度也更高。
22、然而,这种程度的“预测未来”,真的是可以实现的吗?显而易见,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类个体自由意志的不可预测性。《三体3》的开篇里,杨冬用超级系统模拟地球生态和宇宙发展状态。如果谢顿的心理史学成立,那么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模型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杨冬所做的实验所导向的结果是模糊的,原因正是以人类为代表的智慧生物的干扰。智慧生物会改变外部环境、影响自然规律,三体里描述的那些神级文明甚至可以改变物理规律、数学规律……当这些改变建立在个体的不可预测性上时,这个模型显然会是失败的。
23、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就好比即使微观层面具有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铁律,但并不影响宏观的物理定律所起到的规律性作用。个体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扰动,会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所共同搭建的数学模型中被大幅削弱。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横空出世,让基地凭借其自身预设的科技优势和其它能力,度过一次次谢顿危机。用《基地》里的话来说:
24、读到这样的话时,无奈的心情和《基地》里银河帝国的将军里欧思是类似的:“那么,我们都被紧紧捏在历史必然性这个女神掌心中?”
25、人类引以为豪、无比珍视的自由意志,在历史维度下竟然如此一文不值?千千万万人类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必然性所操控的傀儡戏?那我们人类作为个体,还有什么意义?
26、好在,阿西莫夫并未让我在“历史必然性”的漩涡里失望太久。个体的不可预测性,终于挣脱了心理史学既定的轨道,让谢顿对第四次危机的预言彻底失败。
27、这个关键的个体,叫做“骡”。他是一个突变种,具有洞悉人心,并控制人心的超能力。当谢顿再一次于预计的谢顿危机时刻现身于穹顶时,他所预言的“过分不守纪律的外围团体对抗过分集权的中央政府”的危机并没有出现(因为已经被骡扼杀了),出现的是骡具有压倒性的大军。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基地,全面沦陷。
28、骡的出现,正中“历史必然性”的死穴——
29、心理史学和基地计划就此失败了吗?伟大的谢顿(阿西莫夫)技止于此了吗?当然不会。《基地》的第三部《第二基地》,所要解决的正是骡这样的个体不确定性对历史的扰动。
30、怎样应对骡的超能力?如何应付像骡一样的其它不确定性个体对历史必然性的干扰?第二基地和第一基地将是怎样的关系?人类历史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夹击下将何去何从?——我对接下来的《第二基地》,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