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帝国时代3怎样建造铁甲舰
1、引用他人的回答:欧洲势力需要升级到工业时代然后在最后一次升级时不要选“帝王时代”,选“革命”升级,升级之后在码头即可建造铁甲舰,但也只能建造铁甲舰,城镇中心革命之后可以出威力强大的加特林机枪但生产不了农民,现有农民全部变为民兵,望三思而后行...
2、亚洲国家和美洲部落无法建造铁甲舰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铁甲舰时代有什么特点
1、铁甲舰的首次露面是在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当时法国炮击俄国金伯恩炮台时使用了“浅水炮艇”。在这次战役中,法国使用的“毁灭”号、“冲击”号和“雷鸣”号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甲舰,由此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在这之后的短短半个世纪中,铁甲舰见证了世界海军力量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进步体现在三个方面:舰体的设计和构造、动力系统以及所装备的武器。简单地说,这个过程就是由木头、风帆和球装弹丸的组合演进到钢铁、蒸气和现代枪炮的组合。
2、在铁甲舰时代,舰壳设计的第一个进步是在战舰的木制舰壳外包覆铸铁装甲板。这种设计第一次出现在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炮击金伯恩的行动中。金伯恩炮台位于第聂伯河的入口处,抢在英国人前面开发出新式军舰的法国海军出动了3艘浅水炮舰。这些包覆铸铁装甲板的炮舰行驶到俄军海岸炮台射程内,实施抵近射击,摧毁了大量俄军工事,俄国人发射的炮弹无法对法军的浅水炮舰造成任何损伤,这种防护是风帆战舰无法企及的。此后不久,拿破仑三世开始极力推进法国海军的建设,意图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他们开始建造第一艘大型铁甲舰“光荣”号,由迪普·德·洛马设计,1858年开工建造,排水量5630吨。英国的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在1861年进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战斗力超过“光荣”号。“勇士”号两舷的双层柚木舰壳外包覆4英寸的装甲,排水量9137吨。
3、在武器方面,当“勇士”号第一次服役的时候,其主甲板上安装了30门68磅前膛装滑膛炮和8门110磅阿姆斯特朗后膛装火炮。此外,上层甲板上还配备了110磅后膛炮到6磅加农炮等口径不等的武器。阿姆斯特朗炮在发射的速度、射程和精度等方面都超过前膛炮。但是,英国海军并没有立即以后膛炮取代前膛炮,原因在于他们对新技术的谨慎和保守态度。在1863年炮击鹿儿岛时,21门后膛炮在365次发射中出现了28起事故,英国海军的反应不是迅速改进后膛炮,而是重新回到前膛炮时代。当然,前膛炮的设计也在改进。导致前膛炮走向终结的导火索是1879年“霹雳”号战舰上重大的火炮炸膛事故,爆炸的原因是重复装填,这种错误在后膛炮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此次事故促使英国海军着手改革。
4、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才设计出可靠的后膛炮。尽管如此,当时的火炮设计和制造也并非实现后膛炮就可以一统天下的局面。英国海军进行的一些实验证明,前膛炮对于标准装甲的穿透力并不比同等口径的后膛炮差,他们据此得出了无须更换火炮的保守结论。因此,后膛炮在英国海军中的广泛使用还要等上若干年。相比之下,其他海军较弱的国家反而在这方面走在了英国前面。法国海军13.4英寸口径的1870型火炮在技术上把英国海军远远甩在后面,意大利海军鼓励英国火炮设计师为他们生产那些被保守的英国军火委员会拒之门外的武器。
5、在舰体设计上,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炮塔战舰的设计概念是把战舰的主炮或多门火炮安装在一个转台上,可以通过旋转向任一方向开火。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6、在动力方面,尽管蒸汽技术的可靠性与日俱增,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战舰上仍保留全套风帆设备。19世纪60年代前期,铁甲舰被认为不过是装有蒸汽辅助动力的风帆战舰。这些战舰都装有全套风帆装备。当然,在实际航行中,舰长和指挥官们逐渐依赖更加便捷的蒸汽机。第一艘无桅炮塔战舰“蹂躏”号1871年进入英国海军服役,但不久退役。很久之后人们才发现,它是维多利亚时代战舰的原型,拥有低矮的侧面轮廓、宽横梁、厚装甲等特点,主炮分别安装在舰艉和舰艏的两座炮塔上,只有一个“军用桅杆”用来打旗语,蒸汽是它唯一的动力系统。
7、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8000匹马力。但是,新建造的战舰仍然不合时宜地配备有全套风帆。随着锅炉和主机效率的提高,蒸汽动力取代风帆成为可能。到19世纪80年代,无桅战舰终于开始扮演主角。至20世纪初,随着煤炭开采和使用的广泛化,风帆在巡洋舰级别的战舰上也被降为辅助动力。
8、19世纪60-80年代,铁甲舰在设计方面的进步相对缓慢,这段时间被称做战舰的“探索时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英国海军的犹豫观望态度,他们并不愿意建立一支完全依赖蒸汽的海军,在他们看来,这种转变太冒险,不如他们现在使用的技术成熟可靠。而其他国家在海军发展上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人在19世纪70年代仅仅建造了8艘战舰,美国总体上已经停止建造大型船只,德国连组建一支舰队的想法都没有,中国和日本的舰队更是有名无实。在这种大环境下,铁甲舰自然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动力。此外,也没有足够多的战争来检验和推动技术的进步。
9、正因为如此,在铁甲舰时代,甚至还出现了撞角这样非常古怪的设计。复兴撞角的理由似乎很有说服力:自划桨战舰时代结束以来,战舰第一次可以完全不受风的左右,并且动力更加强大,速度更快,这就使撞角在理论上可以获得更大的动能。而且舰壳外包覆装甲使战舰吨位增大,储备浮力下降,水线下被洞穿会造成更大的损害。另一方面,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装甲占据了上风,那个时代的大炮对付装甲战舰非常吃力,弹丸的毁伤效果相比风帆时代大为降低。因此,撞角战术的复兴便理所当然。
10、但是,无论理论多么完善,实践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大部分安装了撞角的战舰马力和灵活性都不够,虽然它们号称能够修正航向,但是常常只是刚刚改变航向就已经撞上了,所谓的撞击只不过是擦过,达不到理想的垂直角度。在美国内战之后的30年里,无论是美国海军还是欧洲国家海军在战舰设计上都坚持安装撞角。撞角战术支持者念念不忘的最辉煌的胜利是1866年的利萨海战。当时奥地利旗舰“斐迪南德·马克斯”号成功撞击了“意大利”号的舯部舷侧,后者舰身随即严重倾斜,最终沉没。实际上,撞角
11、在某些情况下对自己人的威胁更大。1872年,在爱尔兰海域航行的中央炮位战舰“铁公爵”号撞沉了“前卫”号,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海上的浓雾和双方的粗心大意。更能说明问题的事故发生在1893年6月22日的地中海,由于总司令乔治·特莱恩爵士向座舰“维多利亚”号下达了危险的机动指令,导致“维多利亚”号被“坎佩当”号撞沉,他本人也在这次事故中丧生。
12、进人19世纪90年代之后,各国都开始扩建海军。此时海军的发展之所以加速,不仅是因为武器装备和设计上有长足的进步,更是因为有政治意志和海权理论的强力推动。之前在技术层面上一直处于弱势的英国海军终于赶上了其他欧洲国家,并开始引领海军进步的潮流。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它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以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的方式安装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了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能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侧舷。
13、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口径达到300-350毫米,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450毫米;航速为16—8节;动力多采用复式蒸汽机。除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此时也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
14、铁甲舰时代的海战本质上是二维的。就是说,水面战舰是海军力量中唯一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工具,它主要的对手是敌方的水面战舰,或者是海岸炮台,但这只有在水面战舰行驶到其射程范围之内时,它才成其为一个威胁。所以,在这个时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海面上的战斗,水面战舰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水下、水面、空中三维战争局面的形成,要等到铁甲舰时代行将结束时才出现。
三、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是186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取代。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早期的战列舰也曾称作铁甲舰或装甲舰等。“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出现蒸汽战列舰。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无畏号战列舰;法、俄、德、意、日、美等国也纷纷仿效无畏号相继建造战列舰。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利用本舰队一侧的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战列舰”。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群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舰的名称取代了战列舰。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复了战列舰的名称。“无畏”号是根据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构想进行的设计,排水量17 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此后,各海军强国纷纷仿效“无畏”号建造造自己的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下水的。这期间,战列舰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后建造的上百艘战列舰中,无一不承袭了“无畏”号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建造了当时的王牌战列舰“俾斯麦”号和姊妹舰“堤比茨”号,它们曾被阿道夫·希特勒视为王牌,但两艘战舰服役不久就被击沉。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水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为27节,舰上装有3联457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3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标志着战列舰的没落,它在海战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
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1989年,美国对密苏里、威斯康星号等战列舰已相继完成改装工程,重新服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
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HMS Royal Sovereign),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
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8110吨,最高航速达21节。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增大主机功率。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
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一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山城号和扶桑号战列舰。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国战列舰也曾经执行过类似的任务。此外,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和英国的新式战列舰曾经炮轰过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业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衣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又重新启用衣阿华级战列舰,加装导弹和直升机,但是使用了10多年后,又使其重新退役,并将“战列舰”这一级别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