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东罗马战争时期涌现了哪些名将
拜占廷和东欧在中世纪起着欧洲屏障作用,有利地阻止了来自亚洲的入侵。在中世纪前期,拜占廷主要是抵抗波斯和阿拉伯的入侵,而东欧各民族则在反抗着拜占廷;到中世纪后期,东欧则抵抗着土耳其的入侵。可以说整个中世纪,东欧各民族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荣誉而战斗,乱世出英雄,连年的战争,必然造就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以下我们就介绍当时一批叱咤风云的名将。
1.贝利撒留(505~565年)——拜占廷将军
拜占廷帝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将领,其中首推贝利撒留。他原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侍卫。527年,他22岁时担任了波斯前线的东方统帅,24岁时就晋升为东部战区总司令。528、541年指挥了第一、二次波斯战争,常常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挡住了波斯大军的入侵。其中以达拉斯城一段最为有名。532年镇压尼卡起义。534年攻灭了北非的汪达尔王国。534~540年打败东哥特王国,占领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贝利撒留几乎以一己之力重现了古罗马帝国的军事风采。544年,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卷土重来,贝利撒留再次出征,战事陷于僵持,548年被免职。559年,最后一次指挥作战,打败了攻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保加利亚人。贝利撒留极具军事才能,其指挥的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劣势兵力取胜,可以说他对拜占廷军事技术和战争艺术的贡献比其战功影响更为深远。贝利撒留的军事成就使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的政治抱负得以短暂地实现。但他似乎在统帅才能上略有欠缺,无论在东线还是在意大利,战事一持久,其部下就有不听调遣的情况,从而影响战局。而且以他的军功,其地位还要靠其妻与皇后的关系维持。
2.纳尔西斯(478~573年)——拜占廷将军
纳尔西斯原为东罗马皇后狄奥多拉一名宠信的宦官,因积极镇压532年尼卡起义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538年随贝利撒留对东哥特人作战。550年接替贝利撒留为统帅,在552年的塔吉奈战役中获胜,东哥特国王托提拉重伤而死。随后在554年的卡西里纽姆战役中,打败了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意大利。纳尔西斯的胜利并不代表他的才能胜过了贝利撒留,因为他带来了数万蛮族雇佣军,其投入的军力远大于贝利撤留。但不辊样,纳尔西斯作为宦官从事军事活动实属不易,且能大气晚成,战功显赫,可谓军事奇才。
3.利奥三世(675~741年)——拜占廷皇帝
717年,阿拉伯大军水陆并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形势危急。拜占廷的小亚细亚军区将军利奥被拥戴登上皇位。718年,利奥三世用“希腊火”烧毁了阿拉伯海军的战舰,击溃了阿拉伯的海、陆大军。740年,在小亚的阿克洛伊农战役中,再次重创阿拉伯军队。利奥三世是拜占廷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挽救了重危的拜占廷帝国,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军区制,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
4.克鲁姆大公(?~814年)——保加利亚大公
克鲁姆803年即位,805年打败了阿伐尔人的入侵,809、811、813年多次打败拜占廷帝国,攻占了塞尔的卡(今索菲亚)和军事重镇亚得里亚堡。其领土包括今保加利亚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的一部分。克鲁姆大公是保加利亚人继阿斯巴鲁赫后的早期英雄人物,他能够一再打败当时的强国拜占廷,显示出他非同凡响的军事才能。
赛奥佛鲁斯是9世纪拜占廷军事家,他原本是小亚细亚东部伊朗或库尔德血统拜占廷人,834年率部落军队投奔拜占廷帝国,并开始信仰基督教。他被任命为骑兵团指挥,因作战勇猛、忠实而受到拜占廷皇帝信任,与皇室公主塞奥多拉结婚。837年,他陪同皇帝奥非罗斯出征小亚细亚,攻占阿拉伯人控制的扎比特立,大获全胜。838年,在达茨蒙战役惨败后救驾有功,为拜占廷帝国立下汗马功劳。赛奥佛鲁斯的一生以善于采用骑兵作战而著称,创造出许多骑兵突出作战的成功战例。
6.奥列格(?~912年)——基辅罗斯大公
奥列格为北欧诺曼人后裔,879年即位诺夫哥罗德公爵。随后南下,征服了斯摩棱斯克。882年征服基辅,成为基辅罗斯大公。907年,奥列格大公一路南下,直逼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廷被迫求和。奥列格以弱小的兵力开始南征,越战越强,竟至打到君士坦丁堡,不愧是东斯拉夫人的英雄人物。
7.西蒙大帝(864~927年)——保加利亚皇帝
893年西蒙即位为保加利亚大公后,打败了拜占廷帝国,征服了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于919年称恺撒,925年又称“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并一度迫使拜占廷纳贡。西蒙大帝的保加利亚是当时东欧的头号强国。
8.巴西尔二世(958~1025年)——拜占廷皇帝
巴西尔963年即位,976年亲政后,镇压了各地叛乱。随后打败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在l001~1014年间,巴西尔二世连续击败保加利亚军队,1018年,在经过30年战争后,最后灭亡了保加利亚王国。其残酷的杀戮,获得了“屠杀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的称号。巴西尔二世战功显赫,由于他的军事胜利,拜占廷军事力量达到鼎盛时期,他也成为拜占廷帝国最后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
9.波列斯拉夫一世(967~1025年)——波兰国王
波列斯拉夫992年即位波兰大公,于999年统一波兰。1003、1007、1015年三次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入侵,捍卫了波兰独立,并在战争中占领了奥得河西岸地区。1013年征服了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1018年远征基辅罗斯,直至黑海北岸。1025年加冕为波兰国王,其领土遍及大半个东欧。波列斯拉夫一世无愧勇敢者的称号,其作战勇往向前,是波兰历史上最杰出的统帅。
10.斯特凡·杜尚(1309~1355年)——塞尔维亚皇帝
斯特凡·杜尚1330年随父亲出征,在丘斯滕迪尔战役中打败了保加利亚、拜占廷联军。1331年篡位自立为国王。1345年征服阿尔巴尼亚、马其顿。1346年加冕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1348年占领拜占廷帝国的中希腊地区。后又打败匈牙利,占领马顿瓦和贝尔格莱德。斯特凡·杜尚具有塞尔维亚人的顽强、好战性格,他创造了塞尔维亚历史上的最强大时期。
二、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战争
古罗马的战争1、维爱战争前406—396年
处在北意的伊达拉里亚人经常侵扰罗马,罗马先与拉丁城市结盟自卫。公元前5世纪中叶,伊达拉里亚人的势力衰落。前406年,罗马开始征服伊达拉里亚的维爱城,经过艰苦的征服战争,终于在前396年攻陷维爱城。前390年,野蛮的高卢人入侵罗马,罗马可能因粮尽而降服,后高卢人苦于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黄金后扬长而去,这使罗马人元气大伤,伊达拉里亚人乘机发难,邻邦乘机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敌人一边。
战场在中意,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机起事,罗马被迫议和;第二次罗马屡遭失败,并受轭门下通过之侮辱;第三次是萨莫奈、伊达拉里亚、高卢组成反罗马同盟,但罗马人终于取胜,取得了对中意大利的统治地位。
罗马为了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派舰队驶向他林敦湾,他林敦自知战不过罗马,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极大,一心想学亚历山大。但他与罗马和与其结盟的迦太基的作战代价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胜利”的典故,皮洛士无力再战,于前275年率残部返回希腊,孤立无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罗马投降,前272年塔兰托投降。至此,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
三次战争之后,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亚平宁半岛。不过,罗马未把被征服地区组成统一国家,而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统治形式,即不同地区给予不同待遇,使被征
东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延续)的版图
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锡拉库茨雇佣兵(马美尔提亚人)发动兵变占领西西里的墨西拿城,双方因而发生冲突,是为战争的导火线。锡拉库茨的统治者希耶罗二世想夺回城市,对马美尔提亚人展开军事行动。马美尔提亚人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罗马军队和迦太基军队开到西西里后发生冲突,揭开战争序幕。公元前264年,罗马人挫败迦太基人,夺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锡拉库茨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62年,罗马人经过六个月的围攻;攻占迦太基据有的西西里重镇阿格里真托。罗马人虽在陆战中获得全胜,但对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舰队的报复行动却无能为力。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舰队,其战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是,罗马人在战船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乌鸦吊),从而保证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有优势。罗马士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并在敌船上进行白刃战。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参见利帕里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诺穆斯角附近发生海战,迦太基人战败(参见埃克诺穆斯角海战),执政官雷古卢斯统率的罗马军队长驱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败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罗马人却被克桑西普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击败,雷古卢斯被俘。从公元前254年起,战事在西西里持续进行。公元前251年,罗马人占领帕诺尔穆斯,又企图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贝奥两城,但未得逞。哈米尔卡·巴卡统率的迦太基军队于公元前247—前241年对罗马人进行了一系列打击。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战局,整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虏,还向罗马偿付巨额赔款。第一次布匿战争虽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主要问题——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统治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迦太基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垮。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哈米尔卡·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开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层开军事行动之目的。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动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抵到陶拉西亚一带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西庇阿的军队。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参见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梅塔夫尔战役(公元前207年)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公元前204年,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战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第二次布匿战争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统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之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围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顽强抵御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围攻迦太基部队的司令官。他整顿军纪,严密封锁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春发起总攻。罗马人冲进城内,战斗持续一个星期,最后攻下中央要塞——比尔萨。罗马元老院委员会抵达这座被占领的城市后,决定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结果,城中居民被卖为奴,城市被毁。迦太基的主要领地并入罗马阿非利加省,其余部分划归努米底亚。由于在布匿战争中获胜罗马成为地中海的最大强国,这就为其进一步向希腊化的东方各国扩张准备了条件。点评: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略特点,就在于其根本问题都是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因此,罗马人在海上取胜也就决定了战争的结局。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争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罗马同盟是战略上的决定性因素。布匿战争在古代军事学术发展上显示了一个新的高峰。陆上强国罗马为战胜海上强国迦太基而建立了海军;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不拥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从陆上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这是影响战局的两大决策。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所采取的接舷战,是战术史上的创新。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前 215—168年),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及其统辖下的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前192—188年),兼并小亚细亚等地区。奴隶的抵抗运动1、第一次西西里起义,前137年
其原因是这里的奴隶主对奴隶非常苛刻,于是,恩那城和阿格里根特于前137年爆发奴隶起义,两城起义的奴隶相汇合,不久就发展为20万人,起义者建立自己的国家,转战各地打击奴隶主,并屡次打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前132年,罗马派执政官率大军才把这次镇压下去。
其原因是总督受奴隶主贿赂,停止释放奴隶而引起的。这些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自由民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前101年,罗马派大军镇压了这次起义。
斯巴达克率领的奴隶起义,是受不了奴隶的非人待遇,于是,轰轰烈烈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起义者最初战无不胜,以至罗马无人敢出来当执政官。但起义坚持了三年后,被克拉苏镇压下去了。起义所以失败,是受历史条件局限。如人数已发展到12万,行军线是直南直北,这一方面说明其力量强大,一方面也说明其斗争目标模糊。加上罗马帝国此时还比较强大,所以起义悲壮的失败了。
五、马略军事改革,前107-103年推行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公元前 2世纪末,由于罗马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连年战争,小农纷纷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公元前 111年罗马与篡夺努米底亚王位的朱古达发生战争。因罗马军队腐败,指挥无能,以致战事旷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次当选执政官),受权征讨朱古达,并开始推行军事改革。他于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继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日耳曼人的金伯尔和条顿诸部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完成了军事改革。
将原有的征集公民兵改为募兵制,招收穷苦公民服役。规定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应装备、给养和支付军饷。退役士兵由国家分给土地。扩充军团人数,由4500人增至6000人;实行新编制,1个军团包括10个联队,1个联队下辖3个中队,中队下分2个森图里亚(又译百人队);采用不同武器、兵种和训练程度为基础的战斗队形,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加强军纪和训练。
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同时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重要因素。
六、苏拉的独裁前81-79年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时,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激烈起来。当时,在谁担任东征司令官的问题上,马略和苏拉的斗争颇为激烈,当苏拉的军队还未开出意大利时,保民官在马略的怂恿下免去了苏拉东征司令官的职务,苏拉立即返回进攻罗马,大肆捕杀马略党人,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自己的军队进攻自己国家的恶例。马略在苏拉的捕杀下只好逃往非洲,但苏拉于前 87年东征走后,马略又返回罗马进行了五昼夜的血腥报复。前86年,马略第七次任执政官,此后不久便死去,而在东方的苏拉,于前83年回到罗马后又开始了一场血腥屠杀。据史家估计,内战被杀者达10万人。前82年,苏拉在罗马独裁,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独裁,但这位太上皇于公元前78年病故,罗马政局再次开始动荡起来,动荡的结果是出现了前三头政治,即由克拉苏、庞培、恺撒三巨头来左右罗马政局。
七、前三头同盟克拉苏是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刽子手,他并无军事才能,镇压斯巴达克起义有侥幸成功的因素,他实际是以富豪出名,有私人消防队,但他的消防队是讹诈消防队,所以他又是罗马有名的吝啬鬼,尽管他曾以一万桌酒席搞宴请,试图洗刷自己的不好名声,但不仅未见效,还差点卷入“卡提林阴谋”中,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他开始向庞培、恺撒靠近,以捞了取政治资本。
恺撒的姑母是马略妻子,苏拉独裁后,恺撒受迫害逃亡在外,他论权势不及庞培,论财产不及克拉苏,但论政治野心,他比他们大得多。苏拉独裁结束后,恺撒返回罗马,由于他乐善好施,在罗马平民中颇有声望,但在前 61年出任西班牙总督时,恺撒已穷得无法前去就任,克拉苏于是帮他还清债务,摆脱窘境。前60年,恺撒返回罗马时虽很富有,但元老院也刁难他,于是,他与政治上不得志的克拉苏、庞培结成秘密同盟,三位同病相怜者为了更好地勾结,恺撒当了年近50岁的庞培的岳父。前59年,恺撒任执政官,前58年又出任高卢总督,在此期间,恺撒的势力日益澎涨。前56年,三巨头划分势力范围,恺撒统治高卢,庞培统治西班牙,克拉苏统治东方。前54年,恺撒女儿去世,次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这样,三头便剩下两头,庞培联合元老院要求恺撒交出兵权,否则就以公敌论处。恺撒借口逃往高卢的保民官人身权利受到侵犯,于前49年向罗马进军,庞培和元老院仓皇逃往希腊。前48年,庞培与恺撒在法萨卢决战,庞培失败后逃往埃及,恺撒于是追到埃及,老女婿被埃及人给杀了,但小岳父在埃及有了艳遇,恺撒和托勒密王朝的女王科里奥帕特拉成了情侣。前47年,米特里达梯又起兵反罗马,恺撒前去镇压。前46年,恺撒又肃清了非洲和西班牙庞培的残部。前45年,内战以恺撒胜利暂告结束。
恺撒独裁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范围之广令人吃惊,有经济和政治的,还有文化方面的。但这位著名的政治家的独裁引起了共和派的不满,前 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会议上被人刺杀。罗马政局又开始动荡起来,结果是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三巨头控制了罗马的政局。
八、后三头同盟安东尼是恺撒的心腹部将,雷必达是骑兵长官,屋大维是恺撒的养子,三人于前 43年公开结盟后,借口为恺撒报仇实行大屠杀,以摧毁敌对力量,恐怖中有300名元老和两千名骑士被杀。前40年,后三头划分势力范围,有权势的安东尼统治富裕的东方,雷必达统治非洲,屋大维统治西方和高卢,意大利由三头共管。后三头为加强政治同盟关系,也效仿前三头的联姻作法,安东尼当了屋大维的姐夫。不过,三巨头的关系不久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九、屋大维登基屋大维是杰出的政治家,成为三巨头时还不满 20岁,他坐镇西方后便开始了他早已胸中有数的计划。前36年,他借助雷必达的兵力消灭了西西里庞培的残余势力,接着又引诱雷必达的士兵倒戈,剥夺了雷必达的兵权。这样,三头也剩下了两头。此时,屋大维虽然在意大利得势,但安东尼在东方也巩固了统治地位,并在埃及当起了模范丈夫,屋大维又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前32年,屋大维带着武装随从,迫使拥护安东尼的两个执政官和300名元老逃往埃及,安东尼于是修书遗弃了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为了报复,破坏古老的习俗,迫令神庙贞女交出安东尼的遗嘱,并向元老院宣读,结果激起罗马人的不满,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于是剥夺了安东尼的一切职权,并向埃及女王宣战。
前31年,屋大维和安东尼在阿克兴海角决战,屋大维在其将军兼好友阿格里帕的帮助下逆转战局,一同前往观战的克丽欧巴特拉在其余战舰的掩护下突破罗马舰队包围撤退,安东尼紧随其后。回亚历山大之后,女王并没有公布事实,而是散播屋大维战败的消息。前30年,屋大维进兵埃及,保卫亚历山大。安东尼和克丽欧巴特拉经过阿克兴海战后实力大减,已无力与屋大维抵抗。对安东尼一往情深的克丽欧巴特拉单独与屋大维会面,希望如果自己可以说服安东尼投降那么屋大维可以绕其不死。屋大维答应了。于是克丽欧巴特拉写信给安东尼谎称自己已自杀,希望他能够投降于罗马。安东尼看到女王的亲笔信之后悲痛欲绝,拔出短剑自刎,却未立刻死去,此时他又得知女王还活着,立刻令属下把自己送到女王宫殿。而这时的克丽欧巴特拉已经遭到屋大维软禁,她在两个衷心的侍女的帮助下把奄奄一息的安东尼用绳子吊进了自己的房间。安东尼最终死在了女王的怀里,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一个罗马人,却最终被另一个罗马人打败了。安东尼死后克丽欧巴特拉伤心欲绝,她撕毁自己身上的衣服,把安东尼身上的血涂在自己脸上,称他为“主人”“神明”,之后女王开始绝食,但是屋大维用她的孩子们的生命威胁她,使她迫不得已暂时放弃自杀。克丽欧巴特拉假意放弃自杀并且生称自己愿意跟屋大维回罗马。与此同时她秘密地命一个农夫将毒蛇藏于无花果篮里骗过罗马守卫带进王宫。她在自杀前派人给屋大维送去遗书,遗书中请求屋大维将她与安东尼合葬。盛装的女王最后用毒蛇自尽了,她的两个侍女先后也用毒蛇自杀。当屋大维得知消息并且赶到女王身边时,奄奄一息的侍女查米拉正扶正女王头上的金冠。罗马士兵气急败坏的责问道:你的女王怎么成了这样?!查米恩回答道:这样不是很好么?许多埃及的君王都是这样走的。
托勒密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埃及并入罗马版图。屋大维接着凯旋罗马,一个世纪之久的内战终于结束,共和国最终被帝制埋藏了。
三、罗马帝国著名将领有哪些
1、卢库鲁斯(前117—前56)罗马将军、执政官
2、卢库鲁斯早年参加同盟者战争,后为苏拉部将,随其与米特拉达悌六世作战。前74年当选执政官,率军远征小亚,打败米特拉达悌六世,并追击至亚美尼亚,打败亚美尼亚国王提格拉尼一世,攻陷其首都。卢库鲁斯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将领,著有战史著作。
3、庞培(前106—前48)罗马将军、执政官
4、庞培出身贵族,早年作为苏拉的部将消灭了西西里的马略派残部,又转战非洲。苏拉死后,庞培倾向贵族派。前72年,在西班牙镇压了塞多留运动。前70年任执政官。前67年迅速剿灭了地中海上的海盗。至前63年,最后打败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悌六世,之后灭亡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并占领巴勒斯坦。前60年,庞培与恺撒、克拉苏结成同盟。恺撒进军罗马后,庞培退往巴尔干地区,集结兵力与恺撒作战,初战小胜后,于前48年在法萨罗战役惨败,逃亡埃及被杀。庞培在军事上颇具才能,也有许多辉煌的战绩,但在政治上的优柔寡断使其一败而亡。
5、安东尼(前82—前30)罗马将军、执政官
6、安东尼早年随恺撒出征高卢,成为恺撒最得力的大将,随其参加了高卢战争和内战的历次战役,表现出色。前44年与恺撒一起担任执政官。恺撒死后,安东尼与屋大维、雷必达结成同盟。前42年,安东尼与屋大维在腓力比战役中彻底打败了布鲁图、喀西约指挥的共和派军队,安东尼在战役中起了主要作用。随后安东尼统治罗马的东方各行省,进攻帕提亚失败。他在埃及与女王克莉奥帕特拉结婚后,与屋大维开战。前31年,双方决战于亚克兴,由于埃及女王临阵脱逃,安东尼的军队被屋大维歼灭,在逃回埃及后自杀。
7、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在恺撒死后,成为其继承人。前43年屋大维在穆提那击溃安东尼,之后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同盟,共同反对贵族共和派。前42年,屋大维与安东亚克兴战尼的联军在腓力比战役彻底打败了布鲁图、喀西约指挥的共和派军队。前36年,屋大维最后消灭了小庞培的势力。随后与安东尼开战,前31年,屋大维在役中打败安东尼与埃及的联军,随即占领埃及,灭亡托勒密王朝。至前30年,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统治者,后又称“奥古斯都”,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屋大维是罗马内战的最后胜利者,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其在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
8、阿格里帕(前62—前12)罗马将军、执政官
9、阿格里帕出身贫贱,少年时成为屋大维的好友。前37年,屋大维的舰队被小庞培歼灭,于是起用阿格里帕重建海军。阿格里帕用铁扎木块加固战舰的水线一带,创造出最早的“装甲”战舰,并装备火箭,还亲自发明了铁爪钩,以抓住远处的敌舰,形成接舷战。阿格里帕率领这支新舰队迅速歼灭了小庞培的海军,扭转了战局。前31年,在著名的亚克兴大海战中,阿格里帕是屋大维舰队的实际指挥者,起了重要作用。帝国建立后,阿格里帕又率军远征高卢和日耳曼,取得了胜利。后任执政官,修建了万神殿等著名建筑。阿格里帕是古代最杰出的海军将领之一,在军事上足智多谋,又是能工巧匠,为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作出了重大贡献。阿格里帕还著有地理学著作。
10、阿尔米尼(约前18—后19)日耳曼部落首领
11、罗马人称其为阿尔米尼(阿尔米尼乌斯),他的本名可能叫赫尔曼。在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罗马加强了对日耳曼尼亚的控制。公元9年,日耳曼部落首领阿尔米尼领导日耳曼起兵反抗罗马统治。罗马将军瓦鲁斯率领3个军团前往镇压。阿尔米尼引诱罗马军团东渡莱茵河,在条顿堡森林设伏,全歼了罗马军团,瓦鲁斯自杀。此次战役的胜利,阻止了罗马帝国向莱茵河以东地区的入侵。阿尔米尼后来在日耳曼人的内部矛盾中被杀。在近代,赫尔曼被奉为日耳曼人的第一位民族英雄。
12、图拉真生于西班牙,从军后长期在东方和日耳曼尼亚征战,表现出色。91年,任罗马执政官,后任日耳曼尼亚总督。97年被皇帝涅尔瓦收为养子,98年继位罗马皇帝,其后进行了大规模对外扩张。101年后,图拉真两次入侵并征服达西亚。113年远征东方,占领亚美尼亚,进入两河流域,打败帕提亚军队,攻占其首都泰西封,直抵波斯湾。图拉真在对外征服中的一系列胜利,使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顶点。
13、马可·奥勒留(121—180)罗马皇帝
14、马可·奥勒留祖籍西班牙,生于罗马,是皇帝安敦尼·庇阿的养子和女婿。161年即位后长期对外作战,竭力保持帝国疆界。162—166年,与帕提亚人作战,打败其国王沃罗盖斯三世。马可·奥勒留接着转向多瑙河,与日耳曼人作战。172年打败日耳曼的马克曼尼人,174年又打败奎德人。178年马克曼尼人再次反抗罗马,马可·奥勒留出征病死。马可·奥勒留是新斯多葛派哲学的代表人物,其一生艰苦征战,保持着罗马帝国的辉煌。
15、雅典海军统帅。贵族出身。前405年率雅典海军与来山得指挥的斯巴达海军会战于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附近之羊河河口,遭惨败,仅率9艘战船逃往塞浦路斯避难。后斯巴达与波斯发生冲突时,以雇佣军首领身分参加并指挥波斯舰队。前394年8月在尼多斯附近大败斯巴达海军,为波斯夺回爱琴海制海权。次年返回雅典,重建长墙工事和比雷埃夫斯港,试图恢复雅典旧日霸权。前392年出使波斯,在小亚细亚萨迪斯遭波斯亚美尼亚总督提利巴佐监禁,逃脱后不久身亡。
16、阿格西劳二世(约前444~前360年)斯巴达国王,统帅。
17、阿基丹姆二世之子。即位时斯巴达霸权已趋衰落。公元前396年率军进入小亚细亚,占领弗里吉亚,打败波斯总督提萨菲奈斯。公元前395年科林斯战争爆发后,回师希腊参战。次年在喀罗尼亚等地打败反斯巴达盟军。公元前378年发动维奥蒂亚战争,两次围攻底比斯。公元前371年参加留克特拉之战,被底比斯军打败。公元前362年,在南希腊的曼丁尼亚会战中再次败北。次年率雇佣军进军埃及,支持赖革大那西斯夺取王位,获大笔酬金。死于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