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谁知道二战时期最大的军舰是什么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主力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直到20年后才逐渐消失。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似乎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甲舰的称谓取代了战列舰。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HMS Royal Sovereign)(君权级战列舰),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它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以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的方式安装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了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能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侧舷,战列舰的称谓名称又恢复了。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构想,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协约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同盟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
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27节,舰上装有三联装460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三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4月7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支援两栖作战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两艘扶桑级战列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二、帝国时代三海军哪国强,哪国的什么船最厉害
1、实际上到了最后期是荷兰的海军最强!
2、原因很简单,荷兰的海军数量理论上是无限多的,你不革命的话,时代四有一张卡可以招三艘海盗船,而且是无限招记得没有数量上限,这种船是小型战船的加强版很好用!
3、还有荷兰的那个产兵的船(好像叫做北欧帆船)通过一张卡可以增加大量的生命值,很强悍,最大生命值大概为2750!!
4、你在出了增加海军上限的卡后即使不运送海盗船,荷兰的战船数量估计也差不多是欧洲最多的了,而且质量也不差!
5、单独一个海军单位的话福船应该是最强的(起码是之一)
6、铁甲船的确厉害但是好像数量受限,记不清楚了,亚洲三国好像有一个国家能和葡萄牙结盟可以运送铁甲船!
7、还有个人感觉中国的火船很凶悍,但是没有实战检验过,你可以试试,据说伤害范围为2,用好的话可能有一炸一片的效果!
8、福船的生命值大概可以达到5000是是欧洲大型帆船和武装战舰的合成版本,估计是海战中单兵作战最强的了吧,毕竟觉得铁甲船更像是炮舰的加强版本!
三、二战最大的战列舰是叫什么
日本大和级战列舰,分别为“大和”号、“武藏”号。
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的超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最终建成了两艘:大和号与武藏号。
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03舰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舰体长宽比为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舰艏上部明显前倾并大幅度外张,其前甲板内侧的细腰部呈内凹的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相似。采用球鼻艏配合船体良好的线形设计,使舰体的减阻性能十分优良,以15万匹马力的主机功率使航速超过27节;操舵机构使战舰拥有良好的转弯性能。舰体前甲板从第二号主炮形成一个向下斜坡,是为了减轻舰身重量。大和级的舰桥为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高达45米。舰桥之后是单烟囱,容纳通向各锅炉的烟道,烟囱尽量向后倾斜远离舰桥,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舰艉露天甲板之下有容纳舰载飞机的机库与舰载小艇的舷侧隧道状艇库。
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为隐瞒其真实口径命名为“九四式四十厘米炮”,炮身重165吨,主炮配用穿甲弹重1460千克,三联装主炮炮塔的旋回部分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两座主炮塔,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4座三联装155毫米口径副炮是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卸下来的,防御能力薄弱,与主炮塔相邻的副炮塔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
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舰体防御装甲能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径火炮在2万-3万米距离上的打击;两层水平装甲厚度合计超过25厘米,能承受800公斤航空炸弹的攻击;在甲板的烟囱开口处使用38厘米厚的蜂巢状装甲;水下防护能力按照能够抵御400公斤TNT爆炸当量的标准设计,其要害部位的装甲防护可谓是面面俱到。
大和级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是历史上最大的,主炮威力最强、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一号舰“大和”号1937年11月4日开工,二号舰“武藏”号1938年3月29日开工。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正确情报。当时一般日本国民几乎不知道日本建造了如此强大的战舰。
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110号舰)“信浓”号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建造,1940年5月4日开工,1940年12月暂停,于1942年在建造中建成50%时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战列舰竣工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942年2月接替日本最大的“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1942年8月5日“武藏”号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与“武藏”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战列舰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沉没,“大和”号受伤。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开赴冲绳群岛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自杀性特攻,途中在日本九州岛鹿儿岛西南海域遭到美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群集中攻击,被10枚鱼雷以及24枚炸弹命中,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
大和号战列舰:以古国名,即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命名,并且有象征「日本民族」的意义。大和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
「大和(计划名A140F5)」在1937年11月4日,于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开工。为建造大和扩建了干船坞。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造船厂本身亦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仅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坞注水而已。由于保持机密,下水典礼并没有向外公布。1941年12月7日完成海试,同年12月16日服役。
1942年2月12日大和成为联合舰队旗舰。一部分的航空母舰战队官佐在开战后5个月因大和仍然没有出击而说「不是联合舰队,是大和旅馆」。6月中途岛海战,大和在远离航空母舰部队的后方跟进,而没有直接参与海战。
1942年8月17日大和出航特鲁克岛支援所罗门群岛方面的战事。1943年2月11日旗舰的任务被改良了司令部设施的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取代。1943年5月8日返回日本本土,在吴增强了防空火力后,8月16日返回特鲁克岛。虽然所罗门群岛的战事不利,但是武藏、大和依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事,只是不断往返日本与特鲁克,批评「大和旅馆」的声音不断加强。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在特鲁克岛以西180海里被美军潜艇魟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3号炮塔下的右舷。尽管只是令舰身小部分受损,但由于爆炸的冲击将船舷下端部分钢板推入舰体内,而支持装甲板的支撑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隔墙,机械室及火药库进水。如此只是敌弹命中的冲击就能令舰体水密舱进水是危险且致命的缺陷,大和在修理时进行修补,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的纵壁。大和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强化了对空火力。
1944年6月15日,大和参与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日本海军首次将战列舰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作战,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并没有特别活跃的表现。
1944年10月22日,大和编入第二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25日萨马岛海战中使用主炮共发射了104发炮弹。在回程前前甲板共被美军轰炸机命中了4颗炸弹,但对后续的战斗没有特别影响。直接击中炮塔的炸弹,只令炮塔上的涂漆剥落(根据第二炮塔长奥田特务少佐的手记中记述,炸弹命中后的冲撃令第二炮塔的人员大半因脑震荡而倒下)。入坞修理损伤时再次强化了防空火力。
1945年4月6日,大和作为第二舰队旗舰,从山口县德山湾海向冲绳方向出击。执行自杀式特攻的命令。12时30分在鹿儿岛县坊之岬海90海里遭到美军舰载机轰炸,到14时17分,共受到美军386架飞机多波次的攻击。主要的损害情况如下:12时38分被2枚中型炸弹击中,后部射撃指挥所、2号副炮、对空雷达损坏。12时45分左舷前部被1枚鱼雷命中。13时37分左舷中央部被3枚鱼雷命中。13时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鱼雷命中。14时被3枚中型炸弹命中。14时07分右舷中央部被1枚鱼雷命中。14时12分左舷中部、后部各命中1枚鱼雷。右舷主机只能提供12节的速度。这时左舷倾斜6度。14时17分左舷中部被鱼雷1命中。14时20分,左舷倾斜已增至20度,复原倾斜已经不可能。全员上甲板命令发出。美军采用摧毁一侧舷的对空装备后,再使用鱼雷集中攻击该舷的方法,射向大和的鱼雷除一枚外,全都集中左舷,令其丧失复原性及操控性。后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壊,令注排水十分困难。由于舰只已不能操控,美军的鱼雷更容易击中大和。「全员上甲板」弃舰的命令下达3分钟后舰身已大倾斜且露出红色的舰腹,14时23分横转并沉没,第3主炮塔的弹药库发生大爆炸。2767名舰员中仅276名生还。当时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云,远至鹿儿岛亦能看到。1945年8月31日除籍。
目前大和位于北纬30度42分、东经128度08分,即长崎县男女群岛女岛南方176公里,水深345米的地方。
武藏号战列舰:以日本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的武藏国命名。武藏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于1938年3月29日开工,建造地在三菱长崎船厂,1940年11月1日下水,武藏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1942年8月5日竣工。性能数据与“大和”号相同。
1943年2月11日,武藏曾一度接替入坞修理的姊妹舰大和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
1943年5月17日,运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遗体返回日本。
1944年3月29日,武藏由帕劳出港时遭到美国潜艇的伏击,一枚鱼雷击中水线以下舰艏,造成大量进水(3000吨)。4月3日返回吴港修复损伤。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强化了对空火力。
1944年6月,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8月,猪口敏平成为了“武藏”号舰长,由于他对战列舰炮术的精通在日本海军内部被誉为“炮术之神”。
1944年10月,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大和、武藏在内的第2舰队从婆罗洲北部的斯里巴加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企图攻击位于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1944年10月24日进入菲律宾锡布延海,10时30分遭到美军航空母舰飞机攻击。武藏成为美军飞机主要攻击目标之一。武藏被第一枚鱼雷命中时,相当于400公斤TNT的爆炸虽然对可承受500公斤TNT打击的舰体所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但爆炸产生的震动却造成主炮方位盘出现故障(瞄准装置的失灵使武藏主炮无法齐射,其舰长猪口敏平与舰同沉前留下遗书中都不忘要求改进主炮方位盘)。第二轮空袭时武藏的炮术长请求舰长猪口敏平允许主炮发射对空的三式弹,但是舰长因担心三式弹对炮膛磨损大予以拒绝,一旦使用后续作战时很难保证射击精度。12时左右第二轮空袭中武藏被3枚鱼雷命中左舷,造成舰体左倾,舰首下沉,为保持舰体平衡向另侧舷部分舱室注水,2枚炸弹命中左舷,大火蔓延机舱受损只能以三轴推进,航速尚能保持22节,由于舰体破损增大了阻力,武藏还是渐渐脱离了编队。13时19分,第三轮空袭中,武藏左、右舷分别被2枚、3枚鱼雷击中,造成防御隔壁破坏,大量进水。另有4枚炸弹命中。三轮空袭之后,武藏向左倾斜10度,脱离编队落后了很远。15时孤立的武藏成为空袭的重点,接二连三地被11枚鱼雷、10颗炸弹命中。15时30分武藏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武藏总共被19条鱼雷和17颗航空炸弹击中。19时15分,由于倾斜增大且无法控制,下达弃舰的命令。武藏于19时35分倾覆沉没。1021名舰员丧生,1376名舰员生还。在美国的压迫下,1945年8月31日除籍。
武藏沉没水域位于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
标准排水量:65000吨,公试排水量:69000吨,满载排水量:72810吨
尺寸:全舰长263米/水线长256米/舰宽38.9米/吃水10.4米
动力:12座锅炉,4台蒸汽轮机,4轴,主机输出功率153000马力
航速:27节,储油量6300吨,续航力:7200海里/16节。
武备:三联装460毫米/45倍口径主炮3座(前2后1),三联装155毫米/60倍口径副炮4座(改装拆除2座),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射炮6座(大和号改装增加6座),三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8座(大和号改装增加132门)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顶板)270毫米,炮座560毫米,弹药舱顶板270毫米,上层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毫米,指挥塔(最大)495毫米。装甲重量2126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