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大明帝国与大英帝国:两国之间爆发过战争吗
1、自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出现对中国“遍地都是黄金”的描述后,进入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开始把矛头瞄准中国。加上连年的战乱与严重的瘟疫,欧洲人急需开辟海外殖民地与市场。当时葡萄牙在明朝廷的准许下于澳门进行贸易活动,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得大量利益,因此从16世纪后期开始,处于都铎王朝的英国人也开始试图接触中国。
2、1576年,英国商人马丁试图通过西伯利亚开辟通往中国的路上航道,最终失败;1584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先后两次亲自给明神宗写信,希望中国皇帝能给予英国贸易方面的特权,但两封信均没有送到万历皇帝手中。后来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应国内商人要求再次给明朝皇帝写信,同样也以失败告终。
3、1635年12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派遣约翰·威德尔船长带领一支船队来华,希望能与中国达成贸易。但在葡萄牙人的阻挠下,英国人一直没有机会登上中国。无奈之下,威德尔只能命令船队停靠在潭仔(今属广东省汕尾市)。1637年7月,急迫的英国人开始将船队沿着广州方向驶去,此举立马引起了明朝沿海守军的警觉。当英国船队到达南头寨(于东莞深圳一带)时,明军利用火铳警告,并在冲突中击毙几名英国人。
4、8月8日,英国船队又抵达虎门亚娘鞋,驻守在虎门炮台的明军鸣炮示警,然而这并没使英国人撤离,威德尔船长反而下令炮轰虎门。由于当时虎门守军有限,加上英国船队炮火威力强大,虎门一度失守,英国人趁机夺取几门明军火炮。明朝官员震怒,立马派人交涉,命令英国人立刻离开虎门。
5、然而,先后经过两次警告后,英国船队依旧不予理睬。9月10日,明军对英国船队发动火攻,英国人侥幸逃脱后,威德尔率人烧毁虎门附近的三艘中国船只,并进攻一座小城镇,夺走30余头猪。9月21日,英军再次攻占虎门亚娘鞋炮台,忍无可忍的明朝官员命令出动大明水师,大批舰队开往虎门,试图一举剿灭英国船队。
6、威德尔这回知道事情闹大了,当即举白旗投降,保证马上撤离。随后,明战舰又与英军与白沙岛附近海域发生武装冲突,明朝扣押在广东的全部英国商人。为了救回这些商人,英国于10月9日与明朝谈判,威德尔在保证永不再来中国的保证书上签字。11月22日,广州的英国商人按照约定赔偿明朝白银两千八百两,囚禁在广州的英国商人这才被释放回国。
7、11月30日,中英双方又在澳门签订一份正式的协定,英国人保证遵守中国法律。1638年1月10日,威德尔率领船队回国,终明一世再也没有来过中国。此时,离大明帝国灭亡已不足6年。
二、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为何使大英帝国衰落
1、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为何使大英帝国衰落
2、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当一个事物发展到顶点之后,衰落必然会降临。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大不列颠沉浸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时,日不落帝国的光辉也开始黯淡下来了。1901年,在位64年的维多利亚女皇去世。作为英国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王,她见证了英国辉煌的顶峰。
4、图片克里米亚战争前,英国海军的阅舰式,在其他国家还在使用风帆战舰的时候,蒸汽机开始走入皇家海军的装备序列
5、而她告别这个世界的第二年,英国以一场惨胜终结了长达数百年不断扩张的历史。这场改变历史的战争就是英布战争,近代史上三场帝国主义战争之一。与日俄战争、美西战争不同的是,英布战争完全是一场以强欺弱的战争。
6、巅峰时期的日不落帝国体是布尔人两个政治实体无法企及的,它们之间的较量犹如狮子与蚂蚁的对决。打脸的是,外表看起来强壮、英武的不列颠雄狮遇到的剧毒的火蚁,被磕的满脸是血、浑身是伤,靠着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和海量的资源才勉强取胜。
7、关于这场战争的起源,用一句中国古语概括最为合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布尔人就是掌握价值连城玉璧的普通人。作为荷兰等欧陆国家移民的后裔,布尔人算不上非洲的原住民,但在南非这片土地也生活了数百年。布尔就是荷兰语农民的意思。
8、在面对南非土地上众多黑人部落时,布尔人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靠着优势,曾经的“海上马车夫”在抢来的土地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治实体。到19世纪,作为老牌殖民者遗存的布尔人,在南非的生存很快遭到新兴殖民势力的威胁。这个新兴势力就是国势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
9、南非连接欧亚、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关键位置,对于制霸海洋的英国十分重要。19世纪初,在英国人的步步紧逼下,布尔人放弃了沿海相对肥沃的土地,逐步深入非洲内陆,建立起新的聚居点。
10、但英国人不打算放过他们,此时的英国和沙俄一样对土地十分痴狂。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双方一度发生战争。远离海洋的英国人失败了,就像在阿富汗一样,这让英国人一度想要放弃深入南非内陆的计划。
11、很快两个重大发现改变了这一切。
12、1867年,布尔人的奥兰治自由邦发现钻石矿。有了钻石的加持,奥兰治一时忘乎所以,大肆扩张。1886年,另一个布尔人为主的政权德兰士瓦共和国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矿。这两个重要的发现刺激了英国人的野心,英国资本大量涌向南非。1885年之后的十余年间,英国在南非投资增长近六倍,从3400万英镑猛增至2亿英镑。
13、面对英国人疯狂攫取利润,布尔人不打算束手就擒,他们采用高关税、高运费等方式试图限制英国人。“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布尔人的存在影响了英国人赚钱的脚步,这是约翰牛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14、不过英国佬作为“文明人”,起码的掩饰还是要有的。英国舆论炮制出一个英国人受布尔人压迫的外地人处境问题。随着金矿和钻石矿的发现,大量英国淘金者涌入布尔人的领地,德克萨斯脱离墨西哥的一幕极有可能再度上演。
15、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布尔政府拒绝给这些淘金者政治地位,以免他们冲击布尔人的地位。英国人抓住这一点,大肆抹黑布尔人,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捍卫外地人的利益、推进人道主义事业……
16、与此同时,一系列外交斡旋秘密进行。英国积极进行外交活动,主动与一些国家和解,争取他们的支持,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布尔人的武器不多,武严重依赖于进口。如果能切断他们武器的来源,英国人的胜算会大得多。
17、为了取胜,英国人在南非集结大量军队,还筹集了大量军费。全世界都能看出来,大战一触即发。不过英国人忽略了一个新兴势力,那就是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为了牵制英国的力量,德国向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以及必要的物质支持。
18、有了德国的支持,布尔人决定先下手为强。1899年10月9日,德兰士瓦向英国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军撤出新集结的军队,并限48小时内答复。
19、面对这份通牒,整个不列颠估计都懵了。自从拿破仑在滑铁卢被彻底打垮后,几十年来还没有人敢这样威胁他们。结果可想而知,英国人拒绝了。10月11日,战争爆发了。作为同胞的奥兰治也迅速加入战争,一同对英军作战。
20、对于布尔人,世界各国事实上并不看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如此耀眼,布尔人连正规军都没有,只有临时组织的民兵。可结果让所有大吃一惊,在战争最初的阶段中,英国被布尔人按在地上暴打。原因很简单,沉浸在维也纳体系下营造的“百年和平”中,英国人的战术还停留在拿破仑时代:依旧是线式战术、密集队形……
21、可时代变了,使用无烟火药的新式步枪射速、精度早已不是燧发枪可以比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沁机枪也已经走上战场,甚至还有同样原理研制的马克沁机炮。更何况布尔人熟悉地形、射击精准,还有大量的战马可供使用。
22、一番较量下,英军伤亡惨重。战争最初的四个月中,英国只取得过一次小胜。其余的战役中,都以惨败收场。
23、塔拉纳之战,英军阵亡465人,布尔人只损失145人;尼科尔森峡谷之战,英军再度战败,损失1272人;11月28日莫德尔河之战,英军伤亡483人;12月10日马格斯方丹之战,英军惨败,伤亡968人;12月15日科伦索之战,4500布尔人击溃22000余英国人,以伤亡29人代价杀伤英军1145人……
24、很显然,英国人咽不下这口气。来自本土和各个殖民地的武装力量开始向南非集结。1900年1月,英军规模达到18万;3月,兵力进一步增至25万。到了1902年3月,英军兵力达到巅峰,总兵力45万人,甚至超过了布尔人的总人口。
25、与此同时,大批装备也在集结,数千门大炮,数千匹战马被调往南非。为了压倒布尔人手中的毛瑟步枪,全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马克沁机枪等新式武器被装备英军。电话、电报等新式通讯工具也被广泛应用。
26、面对大举压来的英军,布尔人祭起了老祖宗荷兰人的绝招——游击战、总体战。当年的尼德兰革命中,革命者就是用游击战拖垮了鼎盛时期的西班牙人。布尔人化整为零,从城市退往农村,不断袭击英国人的巡逻队,破坏英军的后勤线。有着布尔人民的支持,游击队的行动无往不利,甚至把触角渗入英军后方。
27、在英军不断增兵的1901年,5000名布尔骑兵千里奔袭,一度推进到大西洋沿岸和开普敦近郊,迫使开普敦地区宣布戒严。1902年3月,布尔游击队在45万英军的围剿下依然在比勒陀利亚附近包围一位英军中将,并成功将其俘虏,再次打脸日不落。为了对付布尔人,英国国的军费开资如同流水般付出,但收效甚微。几十年后日本人在华北享受过的待遇,英国人此时已经享受到了。
28、为了对付游击队,他们的招数也和后来的日本人如出一辙。6000公里铁丝网、8000多座碉堡构成的封锁线被建立起来,靠近者一律射杀。3万多座农舍因“通敌”被焚毁,40多座城镇被彻底摧毁。近14万普通布尔人被抓进集中营,死亡率一度高达40%。
29、前面两位布尔士兵手中的枪正是英国佬的李恩菲尔德,至于哪里来的,懂的都懂
30、在英国人焦土政策的打击下,布尔人坚持不下去了。他们没有中国的深厚底蕴和广阔纵深,更何况他们本身也是入侵者。与此同时,英国也有点撑不住了。为了对付几十万的布尔人,英国的军费消耗了5亿英镑。这可是金本位下的英镑,按照当时的汇率几乎是庚子赔款总额的两倍。
31、既然打不下去了,那就只能和谈了。
32、战争最终的结果是英国取得了整个南非,依旧掌控着金融霸权和殖民霸权。当时英国再无实力继续扩大帝国,甚至不得不给予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领地更多的自主权,由他们帮助维护英国的海外利益。而英国则将注意力转回欧洲,长期坚持的光荣孤立政策被抛弃。
33、英日同盟开启了英国结盟的序幕,拉开了日俄战争的闸门。几年后,随着协约国的建立,光荣孤立彻底成为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进入倒计时。
三、二战对英国的影响
二战是对英国殖民地一次忠诚的考验。因为在站前,各个殖民地的地位只是在语言上的规定,而是否参战则是用实际行动明确了其主权国家的地位。没有令英帝国失望,在二战中,英国殖民地除了爱尔兰保持中立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相继对德国宣战。
并且将大量的资源运往英国,为英国的战争所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各个殖民地对英国具有如此高忠诚度的并不是它们具有的同一个目标或者同一个需要,而是具有相同的恐惧。
一旦英国战败,那么其殖民地也会具有相应的威胁。所以,在这次的战争中,英殖民地参战的注意力并不是集中于巴黎或者伦敦,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华盛顿。
一战使得英帝国的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而二战促使英帝国最终走向了终结。在二战胜利之后,更加速了英国殖民地的离心倾向,从而使英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总结二战中促进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西洋宪章》影响了殖民地的独立。
这份宪章是英美两国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而动员和鼓励世界人民参加战斗的一项工具和手段。在宪章中声明,英美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并且尊重各个民族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这为后续英国殖民地的迅速独立埋下了伏笔。
第二,在二战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走出国门,参加战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军事技能的提升为后续民族的独立提供了基础。第三,英国军队在亚洲战场上的败退影响了英帝国的凝聚力。
在英国军队在亚洲战场上的败退不仅使其失去了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且打破了英国不败帝国的神话。殖民地的人民不再相信和依赖英帝国的可靠性和强大,从而使英帝国的离心速度加快。
第四,在二战中英国减弱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对于殖民地提出的各项要求或者发生的动乱,仅是采取简单的让步或者镇压的方式,这加速了殖民地的离心速度。第五,在战争中德国和意大利进行的伪装同情和支持独立的政治宣传,减弱了各殖民地维护英帝国的决心。
英国在二战期间为了鼓励殖民地人民参加战斗,在对殖民地的统治中主要使用了三个方面的手段。首先,英国对殖民地采取镇压、分化和妥协的态度,目的是维持英帝国能够更加长久的持续。
此外,当镇压和分化不能够解决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时,英国政府采用宪制改革的方式进行让步。最后,英国在 1940年为了应对各个殖民地的反英斗争颁布了殖民地发展法。
英国通过一系列手段建立的英帝国,在经过两次战争的洗礼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尽管英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两次战争使英国在经济上大幅度萎缩,加大了对美国和各个殖民地的依赖。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经过两次战争之后,民族独立意识提升,从而掀起了反英的斗争。所以说,二战加快了英帝国的衰落。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在近代,英国曾辉煌一时,当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时期的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面积占到了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当时英国人在世界上简直横着走,英国人傲气的谁都瞧不上。但在19世纪末,随着德国的崛起,英国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国人的挑战。
为了挑战英国人的霸主地位,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硬生生的把英国人拉下了霸主的宝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把英国人家底打光了,搞得英国人欠了一屁股债,势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只好拱手让给了美国。不过虽然二战后英国失去了霸主地位。
但在战后很长时间里英国一直不服美国,直到60年代末才开始服软。二战后英国严重衰落,在战后很长时间里仍然不服美国。
其实英国在二战结束后不服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仍然有一定的实力。尽管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几乎被战争掏空了国库,但战后的英国仍然是世界第三强国,和苏联的实力相差无几。1945年,英国的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并不比苏联少多少。
1945年春天英国本土坦克月产量达到苏联的70%,军用飞机月产量达到苏联的95%,舰船数量更是远远超过苏联。如果加上英联邦国家,其军工产能一点不比苏联逊色。
实际上,二战结束时英国的实力并不比苏联差多少。在五十年代,英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不服美国,英国人自然也不会服美国。
尽管英国在经济和工业方面与美国有差距,但英国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英国拥有辽阔的殖民地,虽然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独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国手中,那些独立的国家仍然和英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印度次大陆的棉花和茶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铁矿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粮食、加勒比的糖、南非的稀有金属等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英国本土,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的。
同时,英国人虽然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美国人在战后花了很长时间才彻底压倒英国,把英国在这些领域挤出了第一梯队。
此外,世界上很多规则还是英国人制定的,美国人有时候也不得不按英国人制定的规矩来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人再厉害,还是得乖乖说英语。因此,英国人自然不服美国。
不过服不服不是英国人说了算,虽然英国在战后仍然有一定的实力,仍然不服气,但没过多久就不行了。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在排挤打压英国,在美苏的推动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统治的浪潮,英法为首的殖民体系到六十年代土崩瓦解。
英国人的势力因此一落千丈,遭到了重创,再也无力和美苏叫板。加上当时英国经济增长缓慢,逐渐被联邦德国、日本和法国超越,所以英国的地位直线下降,被挤出了第一梯队,再也无法和美苏抗衡。
当然,英国毕竟是传统的老牌强国,虽然衰落,不能再和美英平起平坐,但仍然是世界大国之一。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屈指可数的几个强国,英国及英联邦的实力以及影响力仍然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