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大帝国的游戏科技
1、复制人/日语:コピー由苏维艾的科学家罗里科夫开发。克隆技术的发展形。提取人的DNA,并在培养中给与教育、使其成为与采取DNA时的供体完全一样的个体。由于这种技术被视为“对生命的亵渎”,即使没有技术上的限制,各国对其态度都相当拘谨。但苏维艾高层及罗里科夫本人身上,这种观念比较淡薄。虽然对个体进行培养时其成长速度极快、甚至可以说能够马上送上战场,但需要付出莫大的成本。即使是怪兽姬能够操纵怪兽的谜之超能力也可以一样复制。改造人由苏维艾的科学家罗里科夫开发。通过对人类进行改造,赋予其各种能力上的提升。游戏中出现的有:
2、舰队指挥型改造人:邬娜基潜入作战型改造人:苏维艾间谍、龙子(身体能力提升) CORE由迦美利加科学家、多罗西率领的团队在迦拿大星域进行秘密开发。以被加工的人脑、连接机械化的身体实现伪似人工智能的科技。这种技术下仅需1名CORE就能操作战舰、而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原本是被洗脑后才加以利用的。但由于实际上还是见不得光的技术,因此用了死刑犯的大脑经过洗脑作为实验体。但却被卡洛尔无意中的一句“你曾经是个人类哟”唤回了自我意识,变成具有机械身躯和残暴思想的战斗机器人。最早被解开的是King CORE,他随即也解开其他CORE体的限制程式,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迅速击败并占领迦美利坚后,以极度残忍的手段对待占领区的人民和战俘。在完成“联合舰队”结局后,可以进入CORE线,这条线是以CORE的角度来统治全星域。唯其剧情非常猎奇血腥,没心理建设者请勿游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一个大国的皇储的地位固然显要,但怎么会由于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呢?这说明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渊源。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8%、23%、13.2%、10%;1913年,四国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别为14%、38%、16%、6%,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从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3.5%、4.8%、2.6%;1901—1914年,分别为1.4%、4.8%、1.8%、3.3%,美、德、法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比英国要快。后起的资本主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8%、13%、10%;1913年分别为15%、11%、13%、8%,英国虽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国紧紧赶上。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虽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优势,但在拉丁美洲、中东和远东却输给了德国商人。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梯尔比茨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国作为“世界工场”的地位已经丧失。对于德国经济的强烈竞争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恣态,英国深感恐惧,并不能容忍。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21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国最怕法国的复起,尤其要防备法国收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奥匈帝国则与俄罗斯帝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断发生冲突。于是在1879年10月7日,德奥便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时,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受到另一大国进攻,只要俄国未参加侵略国一方,缔约国双方互守善意的中立。此后不久,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以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的矛头针对着法、俄,促使它们迅速接近。三国协约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们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_@)-]
英国一直奉行“光辉孤立”的政策,但由于英德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德国的加紧扩充海军使英国深感威胁,于是在1904年4月8日同法国缔结了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1907年8月31日,英国与俄国也订立协约,规定在波斯划分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中
部为中立地带;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利益;同意维持中国西藏现状,英俄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终于形成。
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的活动。各国的军备开支都十分庞大。1913年,德国军备开支已达21亿马克,按人口平均每人负担31.27马克。法国总支出为13亿马克,人均负担为33.5马克;俄国总支出为20亿马克,人均负担为11.5马克;英国总支出为15亿马克,人均负担为32.9马克;奥地利总支出为7.2亿马克,人均负担为14马克。
双方都大力扩建陆军。战争开始时,德国陆军野战部队的人数为230万,奥匈帝国为140万,共计370万。法国180万,俄国340万,包括英国、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比利时在内的协约国总兵力为580万。英德两国的海军造舰竞赛尤为激烈。1883年至1908年,德国海军军费从4600万法郎上升为43600万法郎,增加了9倍之多。而英国则从27000万法郎上升为81100
万法郎,也增加了3倍多。1905年初,英国有44艘战列舰,法国有12艘,德国有16艘,英国的海上霸权是毫无疑问的。但德国在1898、1900年接连两次通过扩充海军的法案,使英国深感不安。英国决定建造吨位比战列舰更大、装有最重型大炮的新型战斗舰,1906年第一艘这种新型的军舰“无畏号”下水。英国原以为德国的财力负担不了这种大型战舰的建造。但是,德国不甘示弱,就在这一年通过了第三个海军法案,决定开始建造德国的无畏舰。
到1908年,英德无畏舰的比例是4∶3,英国只略占优势。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有大小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虽然还未赶上英国,但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德国商船队也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德国的疯狂扩充海军,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而海上霸权又是英国维持殖民帝国和海外贸易的有力屏障,因而是英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三、大国崛起—英国篇
位于欧洲西北端的它,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四周有海洋环绕的情形,使它的国家的人民的家园显得比较易于防守――只要具备适当的防御手段和坚定的防御意志的话。
它,长久以来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文明的进程也多次被外来入侵这所打断。但正是这样一个在北海骇浪中颠簸漂浮的小小岛国,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它,就是英国。
英国,一个曾经傲视全球的帝国,人们赋予这个国家一个特别的称号“日不落帝国”在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英国以一种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劲的手腕在世界的舞台上演出,第一次把进入人类的现代化大门,开创了一个工业性的大国历程。
中世纪的英国,作为入侵者的后裔英格兰王国的君臣身上流淌着好斗天性的血液,而尽可能地开疆拓土和扩充是历史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直到1259年12月英法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中英法两王各有退让,但并未彻底解决英法之间的争端。
英国在大陆继续拥有领地使英国人重建跨海峡大帝国的梦想得以延续,二和约中法王为英王提供财政津贴的条款一直未能兑现,这成为英法日后爆发“百年战争”的一个历史根源。最终“百年战争”以英国退出大陆为结果。
而在百年战争后的一个多世纪力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兴起。面向海洋,英格兰到国民族性格的确立,并却在这时伊丽莎白一世掌管大权,她与玛丽女王不同,她把英格兰视为她自己的一切。在伊丽莎白一世过后的两位国王我行我素,最终引起了英国革命,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成为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而反法战争,让英国曾为拿破仑霸权的顽强抵制者。
盛世的阴影开始在维多利亚时代,我们不否定维多利亚女王为英国作出的贡献,但是这也造成了贿选风气的盛行。这时的英国,已有了很多殖民地,但是,因为制度的不先进,是这些殖民地成为英国的负担,经济力量逐渐丧失,并渐渐退出落伍,成为二流国家。
1.光荣革命。这是一场见证了英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时刻,它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它规定了国会的权利和国王的权限,虽保留国王的形式,但又用立法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这种政治形式的确立,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2.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两场不同的革命成就了这一个在大西洋漂泊的岛国,最终促使成为一个统治着世界25%土地和人口的日不落帝国。在两场革命中继续探索蕴含在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着这个岛国成长起来的呢?
首先,民族精神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的因素,身居大不列颠岛国的英国人保持自己的个性且相对独立于大陆的特性,在十三、四世纪,英国推崇清教所强调的精神,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
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随着这种自治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从而形成了国内市场,并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其一是促进了加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最终产生出英国的民族工业。
其二是孕育出一种与纯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系,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和价值体系,才产生出工业民族精神。
而且对自由孜孜不倦的追求,不管在光荣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都占据了重要的影响,正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同样强调一种自由贸易经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二,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呢?这离不开各种不同的有利因素,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份表总结了这些有利的条件:
1.雄厚的资本,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的钱财,有了充足的资本。
2.充足的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3.丰富的资源及原料,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运输也很便利;英国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来源十分充足。
4.海外市场的需求,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场不断扩大,商品需求增加。
如果再深入挖掘下去的话,其实更主要是由于该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细看当时英国的政治,在君主立宪制确定100多年后,英国已经有一个成熟的政治结构,以议会为主要权力力量确立了当时最关键的发展前提,使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和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保障了商人的利益,鼓励生产。
另一方面政府对科学技术确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机制,这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创造和发明新的生产工具。这无疑为工业革命的前进加上大大的砝码。而对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相比有着较为独特的社会结构。
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不断的扩张在海外的势力,把西班牙与荷兰推出了世界的舞台,于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广阔的殖民地,丰富的物质条件,强大的海上军队。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帝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权,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
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这个地位一直维持到1914年,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由于不满自身地位而挑战大英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根据巴黎和会托管德国殖民地而达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了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广的国家。
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荷兰、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三个“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商船与战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
有这样一句话概括当时英国贸易中心的地位: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
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
大英帝国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达到鼎盛,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人类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并获得国际史学界公认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承认。
随着加拿大(1867)、澳大利亚(1901)、新西兰(1907)和南非联盟(1910)相继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了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保守党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1909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
20世纪初,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挑战殖民宗主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英国最终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将旧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
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国的崛起。二战最终摧毁了英国原已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了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科丁(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和苏联对埃及的支援下被迫结束对埃及的干预。
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在新界99年的租约到期(虽然当年99年等于永久)和中英谈判后,英国也于1997年将整个香港的主权移交中国。
太阳终究有下沉的时候,随着德国与美国的崛起,这个日不落帝国也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夕阳下的英国一步步推出了世界的舞台。英国人的成功归结于当时制度的优越,而另一方面,它的制度仍存在许多结构性弊病。
随着生产的变革,英国犹豫于对制度进行及时的变革,任保持着一种保守的态度,最终导致制度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积累了种种的问题,这对于它的强国地位是十分不利的,这是造成日后英国衰落的一个潜在隐患新时代。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或民族应随时审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优势中存在的隐患会影响全局,英国的教训值得思考。
英国人抓住了历史给他们的机遇,成功的崛起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推动了英国的快速发展,走向一个巅峰的时候。
创新,这是占据着整个工业革命中的关键因素,为英国创造了世界一流的技术,然而也是这两个字让这个风光了一个多世纪的国家走向衰退,保守的思想使英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了,创新能力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许他们还沉醉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中,却没有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