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清朝的时候有多狂妄呢
1、中学时候学习历史,最气愤的就是学习中国近代史。因为,腐朽落末的满清政府,一帮庸才围着一个老女人,只顾着自己享乐,却将人民和国家的荣辱不顾,不仅任由列强践踏和侵略我们的土地,还跟这些侵略者签订了一条又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使我们整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
2、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清朝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王朝。
3、说到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王朝,清朝还算不上,之所以这么说,那是有根有据的。
4、第一,满清是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其拥有的人口也最多。据统计,秦代人口不过2000万,汉最多6000万,晋1600多万,唐朝也就4000至5000万,北宋4600万,元末5000万,明末6000余万,而清朝的人口则至少上亿。西域、吐蕃、内外蒙古和台湾,也都被纳入了大清的版图,面积远超秦朝时期。
5、第二,清朝的军事力量虽然仅次于元朝,但依旧非常强大。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大清帝国时常处于劣势,这不免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清朝的军事能力不行,军队力量不堪一击。但实际上,如果从传统的战争角度来看,清朝政府的战果还是比较辉煌的。
6、作为一个统治王朝的军事力量,其主要作用无非是两部分:
7、从这两项来讲,清政府的军队都不逊色。虽然,与西方列强们有多次交战,且屡战屡败,但是,它并没有亡国。即便在清政府遭遇重创,国力日渐衰败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将新疆平定,把伊犁收复,镇压太平天国的暴乱。而且,在此之前,还有平三藩、收台湾、对付教门会党等军事行动,更是攻无不克。
8、所以说,清王朝的军事力量并不薄弱,大清的军备也不是“纸老虎”。
9、第三,清朝政治相对清明。同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清代的政府虽然算不上最清廉、最圣明,但绝对不是最坏的。与明朝相比,清朝政府没有宦官作乱,更没有外戚之祸,也没有出现荒淫昏戾的暴君,没有帝后被废、被杀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算是比较“安定团结”的。
10、此外,在清朝统治时期,出现了持续134年的“康雍乾盛世”。要知道,汉朝的“文景之治”才持续了五十年,隋朝的“开皇之治”也不过24年,唐朝的“贞观之治”仅23年,宋朝的“太祖太宗之治”30年,明朝的“仁宣之治”11年,这些跟清朝的盛世相比,那真是短了点。
11、更有甚者,在清朝统治时期,无论是皇帝还是摄政人,基本上都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勤政的领导者非常多。同时,他们对于国家事务的管理也非常认真负责,除“三节两寿”,也就是春节、端午、中秋,皇帝、太后寿辰这样的庆祝节日可以休息、娱乐一下,其余时间每天都在办公,可以算是全年无休。
12、而且,对于事务处理的时效性也非常严苛,力求当日事当日毕,每天要批复数十件,乃至上百件奏折。不仅如此,清帝国的办公制度还非常完善,要求要有较高的效率和保密度。朝廷内部的组织架构非常严明,部门设置体系健全、清晰,上传下达的通道也非常顺畅。
13、正因为如此,虽然在统治时期也有各种祸乱,但是,对于国之根本却始终没有动摇。即便引起了一些分裂,但最终也都通过和平方式有效解决了。所以,清朝时期的统治,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不堪。
14、第四,在清朝的统治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小日子过得还算说得过去。当时的清政府,其实,对于民生问题非常重视,相关的政策也比较宽松,各种优惠政策,利民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康熙时期,清朝就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制度,随后,又宣布“永不加赋”。
15、这一举措促成了从康熙到道光年间,210多年里,清朝的百姓们都过着富足、稳定的生活,很多百姓的生活都能维持在小康水平上。虽然,在晚清的时候,遭遇了太平天国的动乱,对社会生活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其民族经济的发展却依然稳固,表现不俗。
16、当然,作为封建统治,主要的财富还是集中在统治者的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从现在看来,肯定是艰难困苦的,但是,这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是一个通病,并不是清朝一家的问题。况且,即便是在清末时期,百姓生活虽然没有之前好,但是,也并没有发生像秦末、汉末、隋末、唐末、明末那样的天灾和人祸,更没有灾变和民变。
17、此外,国内也没有出现饿殍遍地,饥民无处的情况,更没有民众揭竿起义,这在历代王朝算是不错的。
18、第五,在民族问题的处理方面,清朝政府措施得当,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历朝历代的统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在汉、唐时期,因为民族问题发起的征伐战役不断,结果却往往是两败俱伤,最终多以和亲了事。到了宋、明时期,国家对于民族问题更是放任自流,最终,演变为对民族争端没有还手的余地,导致亡国。
19、相比之下,清朝时期,民族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清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化敌为友,以少胜多,最终,成功地创造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虽然,实际上也是表面和气,但是,起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保证了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安定与团结。
20、所以,从上面总结的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清政府的统治还是比较稳定的。
21、它没有像明朝那样,出现宦官擅权的问题,也没有像汉朝那般有外戚乱政,更没有晋国般的山河破碎,也没有像唐朝那样的藩镇割据,也没有像隋朝时期那般王纲解纽,更没有像秦朝那样民不聊生,也没有出现宋朝大面积国土沦丧的情况。
22、虽然,清代时期也有祸乱,但多为边衅,且国之根本从来都没有被动摇。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民生的发展也都还可以,至少没有出现像元代那样的种族歧视,民族仇杀,更没有像汉代那样的连年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23、所以,综上所述,清朝并非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王朝,如果非要说哪个朝代最差劲,笔者认为:应该是晋朝。
24、当然,清朝的统治也并非尽善尽美,它也存在弊端,也有问题,也有很多政策不得人心,但是,它真的没有我们心中想象的那样差劲、糟糕、甚至是罪该万死。
25、清朝的灭亡固然有内外交困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制度原因,而不是政治原因。因为,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制度开始,到清朝时期,已经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帝国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
26、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是由神权变为君权,再由君权变为民权的必然走向,是不可抵挡的趋势。
二、清朝有多弱
1、我们知道,华夏也许上下5000年的历史靠的大概就是两种方法,一个是改朝换代,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弥补自身制度的缺陷,从而周而复始地延续同一种政治制度;另一种则是外来输血,这种方式并不如前一种常规化,在整个封建王朝中也只有元朝和清朝做到了,因此,我们又把元朝和清朝叫做外来征服王朝。
2、尽管如此,它们最终都被汉文化所同化,加入到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和传承当中。就是靠着这两个方法,帝国制度风雨兼程地走了2000多年,一直走到了20世纪初,这其实是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帝国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其并没有真正地改变自身的发展核心,没有从内部产生颠覆自己的力量,更加没有认为自己是错误的,直到它灭亡的时候依旧在按照自身过去的发展经验来进行着自我修复。
3、也就是说,帝国制度的覆灭,完全是在外部作用力下进行的,正因如此,本身就是外来征服王者的清朝在后世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批判,人们提起这个朝代就会感到无比的愤怒,确实,清朝末年不但腐败落后,视百姓为刍狗,无论是圆明园的毁灭,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压榨,清朝都难辞其咎,更不用说慈禧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皆与国之欢心了。
4、清朝被人们批判确实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无论是谁都没有办法给大清王朝开拓,可是大清王朝的最终做法和结局能够说明这个王朝一无是处吗?也不然。那么,本篇文章就来看一看,身为封建王朝的大清到底是怎样的?
5、首先,在华夏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在诸多的王朝发展历史上,清王朝实际控制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汉朝的西域,唐朝的吐蕃,以及蒙古和台湾全都属于它的版图,其领土疆域面积远远超过了自秦朝开始的传统疆域。
6、当然,也有人说元朝的时候,领土面积才是最大的,这个的确如此,但是元朝的领土面积虽然大,可是尾大不掉的情况却很严重,也就是说,元朝虽然占领了诸多领土,却没有实际的管理措施,又或者实际的管理措施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7、因此,从表面上看,元朝确实占领了诸多领土,可实际属于元朝控制的领土却并不多。再来看人口,清朝的人口也超过历朝历代,据统计,秦朝人口不过2000万,汉代最多6000万,晋朝的时候1600多万,哪怕是盛唐也不过4500万,元末的时候5000多万,明末则是6000多万,而清朝的人口则至少上亿,后来我们的四万万同胞当中,有不少都是大清帝国留下来的。我们综合来看,在人口、疆域等客观因素上,清王朝的发展当属首屈一指。
8、其次,清朝的军事力量也很强大,它是仅次于元朝的,这一点常常会被人们误解,因为后来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大清帝国与列强的战争总是处于失败的一方,这也让人们认为清朝是不堪一击的,实际上,在传统战争范围内,清朝的战斗成果非常辉煌。
9、对此,我们可以将它与强秦、强汉、盛唐做一个比较:秦朝的军事实力在战国七雄当中是最强的,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700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是贾谊在《过秦论》当中的描述。
10、可是就是如此强盛的秦朝最终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汉朝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可结果却因为一个黄巾起义就焦头烂额,一个董卓之乱就命若游丝,唐朝与汉朝的情况也差不多……而相比于它们,清王朝的生命力显然更强,它虽然屡次遭受重创,国势衰微,但是依旧可以平定新疆、收复伊利、镇压太平天国,前期更是可以平三藩、收台湾等等,可以说是战无不胜。
11、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清军的作战能力也不弱,有数据记载,在北洋水师与西方列强的海战中,大清王朝的炮弹命中率高达33%,而西方列强的海军炮火命中率只有10%左右,其实单纯论战斗能力大清王朝的士兵并不弱,而他们之所以打不过西方列强更多的是因为武器的先进程度不够。
12、就拿北洋水师来讲,当时北洋水师很多,炮弹当中装的都是沙子,靠的是打破船体使之灌入海水来致使敌船沉没,从而造成敌军伤亡。可是西方列强所使用的炮弹则是火药,所以这方面其实很难比较,就好比一个拿剑的人虽然有着很强的武功,但是可能依旧打不过一个用枪的人。
13、其实并不能说两个人本身有什么差距,更多的差距只是体现在武器上而已。所以,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无论是对内与其它的历史王朝相比也好,还是单纯的论士兵的素质也好,都是不弱的。
14、此外,与盛唐相比,唐朝征服高丽的时候屡战屡败,而清军在入关之前就征服了朝鲜,唐朝征服突厥的时候断断续续,而清朝入关之前就就收服了蒙古诸部,入关后则屡次讨伐准格尔,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了大清的臣民,也就是说,清朝占领的所有疆土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对于版图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实际的控制权。
1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清王朝本身的实力并不弱,无论是领土疆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又或者是士兵的素质和战斗能力,清王朝都并非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一无是处,与此同时,它也拥有着自己的康雍乾盛世,也曾经有一定时间内的国泰民安,基本上其他历史王朝拥有的特点,它也都拥有。
16、当然,像清王朝的文字狱、闭关锁国,这些政策确确实实给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两方面都不是清朝独有的,文字狱在其他时代出现的次数也很多,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算是一种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在明朝后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像清朝那么严重而已。
17、再者,闭关锁国也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清王朝的安稳,只不过在后来清朝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悬殊的时候,闭关锁国带来的害处就远远大于好处了。
18、因此,其实清王朝之所以会灭亡,不在于客观因素上,而在于它的发展制度上,如果清王朝碰到的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世界,而是像在它之前的王朝一样,遇到一个封建性质的王朝。
19、那么,人们对于清王朝就不会有像如今一样的印象,最起码对于清朝的评价会与元朝差不多。可是清朝命途多舛,它并没有等来帝国制度下正常的王朝更替,而是等来了拥有比它更先进制度的西方列强。
20、这一点很好理解,清王朝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起义,像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这些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扰乱过清王朝的统治,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全盛的时候甚至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可是清王朝最终还是将其压了下去,因为太平天国与清王朝一样都是封建制度,既然如此,拥护太平天国和拥护大清王朝对于平民百姓来讲没有任何区别,所以,没有了制度上的优势,以清朝的军事实力和底蕴最终还是将太平天国压下去了。
三、大清帝国最后的裱糊匠,李鸿章:一生功过谁与评说呢
1、李鸿章,字渐甫,安徽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2、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踏入仕途。他师从曾国藩,跟着曾国藩游学,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3、生逢多事之秋,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也是他起家的家底。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
4、真正检验战斗力的时候来了,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军,华尔得意自大的把自己招募的军队,称为常胜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军。
5、与太平军打仗时,太平军打败南军,美国人华尔带着他招募的几千洋兵残兵败将,从上海青浦逃到上海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经此一战,外国人对湘军,淮军的战斗力刮目相看,暗自惊讶叹服了。
6、后来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又因为平定了西捻军,因战绩辉煌,朝廷召李鸿章入朝觐见,授江苏巡抚。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
7、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8、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9、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朝廷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10、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11、因为当时中国的现状,上奏朝廷设立了武备海陆军学堂,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就是不实际的。
12、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士大夫们局限于书本,苟且现状,于是都说要停止造轮船。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省,惟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战舰的费用万万不可省。要省掉这些费用,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
13、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14、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15、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朝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
16、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17、洋务运动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清朝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方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
18、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族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而李鸿章本人及其家族则是从洋务中大发横财。
19、在此期间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却因为细节上处理不力,北洋海军炮弹短缺,材质差,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官兵奋力作战,因为装备的差异,也难逃战败的命运,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朝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20、究其原因,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备。
21、同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念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在为慈禧准备的万寿庆典的颐和园中,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
22、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
23、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的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24、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倾尽国库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
25、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26、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27、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两宫太后逃跑。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
28、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
29、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
30、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
31、李鸿章曾说过“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史称《辛丑条约》。
32、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