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求美术课上的小游戏
美术课上可以做的小游戏:画画接力、手掌画、光影魅力、拼贴画、画自己,画小伙伴。
1、画画接力
宝爸宝妈们可以带上孩子一起,进行接力绘画完成一幅作品。每个人画一部分,从构图起稿到上色,看看几个人的想象力能碰撞出怎样的艺术作品。
2、手掌画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绘画工具,例如我们的手掌,手掌画非常适合年龄小一些的朋友,因为他们手上力气还不足,握笔会有些困难,这时候就可以在爸妈的引导下,用手作为绘画工具去尽情创作。
3、光影魅力
找一个光线充足的下午,在家里找一些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阳光下,使物体透过光,映出影子,变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也可以将物体的影子,倒映在一张白纸上,让孩子在白纸上作画。让孩子发散思维、细细观察和感受光与影的美妙吧!
4、拼贴画
小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习惯——把纸撕的碎碎的,要不就是剪纸,小蛙小时候就有这样的习惯。其实家长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通过撕纸、剪纸然后再拼贴的方式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对造型表现及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大胆创作。
5、画自己,画小伙伴
小朋友可以在大大的画纸上摆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造型,画出身体轮廓,充分发挥想象,在身体里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一定会很有趣!
二、[例说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留白”]小学美术课堂游戏100例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一个常见的构图方法,计白当黑,虚实相映,白而不空,形神兼备,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意境更为悠远,内涵更为丰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多向互动,现场生成”成了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粗线条的设计,给课堂留下足够的空白,使教学过程拥有更多生成的东西,让美术课堂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
一、活化教材,寻找“留白”
1.结合地域,营造“留白”
《漂亮的建筑》一课,教材选取了首都北京的宏伟建筑——天坛,作为主要学习画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真正去过北京,见过天坛的人屈指可数。甚至,很多学生连家乡也未曾离开过。教师如果依照原定的教学内容来展开,对学生来说将是十分陌生和乏味的。我们不妨在内容上设计一个“留白”,让学生联系当地生活,去走访家乡,去发现身边漂亮的建筑,然后进行讨论和展示。
作为教材,它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又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辨别这样的“盲区”,灵活地调整、拓展,把它设计成一个个有意的“留白”,有效地重组资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2.联系生活,建立“留白”
新教材贯穿着“双基”和“人文”两条主线,要求让美术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美术,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欣赏》一课,该课按照新课程理念,应属于“欣赏·评述”的领域。如果单纯按照欣赏课来上,势必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课上完了,也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多少痕迹。所以,我把生活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对于“现代农民画”,学生或许感到很陌生,但生活中,学生和农民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先留出时间,和学生讨论起对农民的印象来。“勤劳、朴实、辛苦……”成了话题的主线。随即,我话锋一转:“虽然农民很辛劳,没有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但他们热爱生活,有着极好的艺术天赋。”这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内容中。欣赏的同时,学生思考和寻找着农民在绘画时的着眼点:原来农民们用绚丽的色彩、大胆的造型和传统的手法画出了自己的生活场景和对丰收的强烈愿望。这样的课堂,始终保持了学生积极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空间还给了学生。
3.填补空白,拓展“留白”
“留白”是教材的空灵部分,它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行动、反思和想象的空间。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创意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就实现了对教材的创意建构。
《我的一家》中,我设计了一个空白的镜头,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家。在课前我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他们向爸爸妈妈询问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在课内交流时,学生纷纷讲述了父母和自己之间充满浓浓爱意的故事,气氛十分感人。可想而知,饱含着学生的回忆和情感的画面也将是多么的感人啊!
二、体验生成,建构“留白”
1.留出空白,体验质疑
学习《几何形的分解和构成》一课时,我先给出了几个图形(如图一),让学生自由观察。学生先是感到好奇,这些看似简单的图形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经过拼摆后,他们得出:这是把一个基本形按一定规律分解后重组而成的。学生得出了规律后,我再让他们动手实践,自己设计规律分解基本图形,再重组图形。就在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时我再抛出问题:能否把基本形分解后重组成一个既有规律又美观的抽象图形?从具象到抽象,知识升级;以疑引思,快乐加倍。
2.留出空白,体验探究
探究,是在课堂中学生用类似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体验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发展思维。
在学习对称剪纸法《青蛙叫呱呱》时,学生和教师一起把纸对折后分别剪青蛙。剪图二的成功了,剪图三的失败了,剪图四的也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留出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们发现:设计的图案一定要靠对称轴一边,而且对称轴在剪时一定要有连接住的地方,不能断开。知识就这样现场生成了。
3.留出空白,体验合作
合作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借助小组的力量集思广益,合作学习。
《漂亮的建筑》一课,我只给出了空白的“城市规划”纸,并选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撕纸拼贴的方法参与,而不是常规的在纸上作画。操作流程是:确立目标—探究规律—交流互动—完成任务。在轻松的合作学习形式下,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和角色,并且享受到了共同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教学手法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从实际出发,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出发,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使课堂教学“留白”成为教学中的空白。
(责编刘宇帆)
三、美术课堂中的游戏有哪些
一、“加加减减”游戏
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小鸟》时,教师先画出一只可爱的小鸟,然后出示练习题:小鸟+?=小鸟博士;小鸟+?=小鸟医生。教师利用这样的趣题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使小鸟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趣。有的学生在这只小鸟的头上加上了医生戴的白帽,为小鸟加上了医药箱,让它变成了小鸟医生;有的学生为小鸟加上了黑色的博士帽、大大的眼镜,让小鸟变成了知识渊博的博士……然后。
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这种“加法”再为小鸟加上什么让它变得更可爱?有的学生为小鸟加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和漂亮的小书包,有的学生为它加上了漂亮的礼服和精致的手提包……以上案例中,教师把美术教育与数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促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能够发挥美术创想,进行有意义的美术创作活动。
二、“左右开工”游戏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右半脑负责知觉、想象与空间,而人的左手操作能够有效促进右半脑的发展。但是,小学生一般都是用右手进行绘画的,左手很少参与进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左右开工”的游戏,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形状》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左手画圆形、右手画正方形的“左右开工”游戏,然后再让他们利用双手同时给圆形和正方形分别填上红色与绿色。又如,在教学《下雨了》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左手画雨点、右手画地上的雨水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两只手要同时画,并且注意一定的技巧,最终实现左手和右手同时下笔。
“左右开弓”游戏能够让学生明白:画画不仅可以用右手,也可以用左手,甚至可以左右双手同时开工。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一定立刻就能够掌握左右开工作画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指导,避免学生丧失兴趣。
三、“开火车”游戏
“开火车”游戏是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游戏之一。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开火车游戏是针对绘画而言的,其实就是绘画接力。具体的游戏操作方式是以小组为比赛单位进行游戏的。“开火车”游戏能让课堂氛围热烈,学生兴趣高涨,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创想。“开火车”游戏在美术课堂中的具体应用为:
(一)添画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在原有的绘画图像上展开想象,进行添画,每人只画一笔,后面的同学继续联想添画,然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不同的创意构思。
(二)同类异画游戏。教师指定游戏绘画对象的类别,如植物、动物、建筑、人物。将学生分小组,让学生自行选定绘画类别,接力绘画,每次一人只能画一个。不许重复,直到游戏时间结束,比比哪组画得更好、更多。
实践证明,“开火车”游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听画”游戏
“听画”游戏是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口述,让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绘画,类似于语文课中的听写。“听画”游戏具有内容涵盖量大、操作形式灵活的优点,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两类:
(一)精心编制趣味故事.学生边听边画。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编制以下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早展。太阳宝宝拨开云层露出了笑脸,它伸了伸懒腰.戴了副很酷的墨镜,洋洋得意地唱起歌来。这时,鸟妈妈飞来了,它黑黑的羽毛、瘦弱的身体在空中来回摇摆,它的嘴用力地衔着一只大大的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