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一、康德的游戏理论
康德关于游戏的言论主要见于他讨论审美和艺术现象的著作《判断力批判》。康德谈论游戏的目的主要是想借助游戏概念来说明他心目中的艺术和审美活动所应具有的性质。根据活动的自由与否,康德将以技艺为基础的艺术分为两种,即:“以愉快的情感作为直接的意图”的自由艺术和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不自由的艺术即“雇佣的艺术”或“手艺”。2)(p149)康德说:对于“自由的艺术”,我们把它“看作好像它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做成功)”;而对于不自由的艺术,我们则把它看作“劳动、即一种本身并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如报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加之于人。”3)(p147)可见,在康德眼里:劳动是被迫的活动;而游戏则是与劳动相对立的自由活动。
自由是康德对游戏的基本定性。此外,康德还从目的论角度谈论过游戏与劳动的不同。他说:人的“每一种活动不是一种劳作(有目的的活动),就是一种游戏(有意图而无目的的活动)。”4)(p420)在此,康德又认为劳动与游戏的不同就在于是否有“目的”。将康德关于游戏的自由论角度的观点和目的论角度的观点相联系,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实际上是在用“目的”的有无来解释生命活动自由与否的原因:劳动“有目的”,因而是不自由的;游戏“无目的”,因而是自由的。然而,生命活动真的可能是无目的的吗?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我们明明看到:具有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的康德对于生命现象普遍具有目的与合目的性这一特性是十分清楚的。但在这里,康德却把游戏这种生命活动说成是“无目的”的、而这种“无目的”的活动居然又是“合乎目的”的。按照通常的理解,“意图”与“目的”是同义词,它们之间的差别最多在于:“意图”一词具有主观意味,因而是指主观目的;而“目的”一词则既可指主观目的也可指客观目的。但康德对这两个词的用法却与常人有所不同。在谈论游戏时,康德有时说游戏“无目的”却“有意图”,有时又说游戏可以“以享受为目的”。5)(p149)面对康德著作中的这种语义上的矛盾和混乱,任何一个未及细读康德著作的人都会感到迷惑不解。经过全面仔细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当康德说劳动“有目的”而游戏“无目的”时,他所说的“目的”实际上是仅指“外在目的”;因而,游戏的“无外在目的”的特性就可以被说成是“无目的”。当康德说游戏“合乎目的”或“以享受为目的”时,他所说的“目的”则是指“内在目的”,而且,这种内在目的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6)因为有内在目的,所以,游戏虽“无(外在)目的”却可以“合(内在)目的”——这才是康德关于游戏的著名悖论——“无目的的合目的”——的真义。当康德说游戏“有意图”时,他所说的“意图”则是指主体的主观内在目的,如“快感体验”和“消遣休闲”等。7)这样,游戏“无(主观外在)目的”却“有意图(主观内在目的)”的说法也就说得通了。我们看到:在将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后,康德关于游戏的各种说法中所包含的矛盾就可以得到消除;同时,我们也可以明白:人们之所以会对康德从目的论角度谈论游戏的言论感到迷惑不解,就是因为不了解康德在使用“目的”与“意图”这两个词时所赋予它们的意义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细读康德的有关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在“目的”与“意图”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中,康德实际上已经对目的作了内在与外在的区分;8)但可惜的是,康德始终未用清晰的语言来表明这种区分;因而,他在语词用法上的个人色彩还是给人们理解他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对康德关于游戏的言论作出上述清理之后,我们终于看清:康德从目的论角度对游戏的看法实际上是:游戏是无外在目的但有内在目的的生命活动。康德对生命活动自由与否的原因的看法实际上是:内在目的的活动是自由的,外在目的的活动是不自由的。
总结康德关于游戏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游戏观概括为:游戏是内在目的并因而自由的生命活动。这就是康德的以“内在目的论”为(自由的)原因论的“自由论”的游戏论。
在自由的原因的层面上,康德的游戏论可以称之为“内在目的论”。关于康德的内在目的论的游戏论,有必要作点补充的是:在游戏的内在目的中,康德提的最多的是“情感体验”这一主观目的,而这正是人们在从事通常意义上的游戏时通常所抱的目的。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康德心目中的游戏实际上有不怎么明确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游戏指一切内在目的的生命活动;狭义的游戏仅指以情感体验为内在目的的生命活动。因此,对于通常意义上的也即狭义的游戏来说,康德关于这种游戏的内在目的论还可以更具体地称之为“情感体验”(目的)论。
二、德国哲学家康德大诗人席勒认为美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冲动
游戏说是关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
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自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另外,”游戏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艺术与功利的对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也称为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也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席勒认为的艺术
席勒他认为人生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是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至此,审美游戏说进一步越升为强调人类精神自由和自我去蔽、自我解放功能的价值论命题。
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
四、...活动和艺术活动,从实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
斯宾塞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斯宾塞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肌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因此,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从实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后来,另一位从心理学观点出发去研究美学的德国学者谷鲁斯,对这种观点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谷鲁斯认为,“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谷鲁斯举例说,小猫追逐滚在地板上的线团的游戏,是练习捕捉老鼠;小女孩喜欢抱着木偶玩游戏,是练习将来做母亲;小男孩聚集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是练习作战本领和培养勇敢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