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中国节日时的民俗游戏有哪些
湖南民俗节庆活动
湘北洞庭湖边的百姓,一年中最重视四个节日,一是春节,二是端午节,三是中秋节,四是腊月节。而端午节应算是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在门上插菖蒲和艾叶、吃粽、喝雄黄酒、赛龙舟。
湘西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男男女女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唱起调年歌。“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在落居后土家人决定先过一次年,就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了过“六月年”的习惯。“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杀猪喝酒,互相拜年,因而形成了“十月年”。
张家界市区域内的白族人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有举行火把节的传统风俗,这是一个与扫除害虫、保护庄稼有关的活动。在这天,白族人会举行预祝庄稼丰收、牲畜肥壮的庆祝仪式。主要活动有祭祖、拜火把、耍火把、点火把、跳火把等。
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
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1949年统计,仅浏阳县栽培的水稻品种就有149个.长沙地区多在高岸田种早稻,早稻收割后种红薯、玉米、豆子、高梁、荞麦等杂粮。低岸下湿田种迟熟品种,如冬粘、重阳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后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假人,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统放炮,叫开秧田门。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湖”。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活,能手倍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晒谷,多用篾制晒簟,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吹,而无“扬场”的。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梁、包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豆、绿豆、饭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黄、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红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衡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东安一带的花鼓灯和流行于湘南的道县、宁远、蓝山、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戏。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
广西民俗
三月三歌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抛绣球
抛绣球一般在歌圩节期举行。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玩时,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乜同”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剔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倚歌择偶
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俍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明桑悦亦有诗曰:“男女分行戏打球(指抛绣球),清歌互答自成亲。”这种“唱歌为乐,答歌为媒”的活动,与壮民族的审美心理相关。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刘锡藩《岭表纪蛮》第十八章载:“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藉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以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在多次歌场交往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青年男女的“倚歌择配”、“答歌成婚”活动,从唱“见面歌”到“约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成为歌场社交的礼俗。“倚歌择配”已将男女社交活动“歌化”,将生活艺术化,因而具有隽永的魅力,传统的文化心理又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虽遭历代封建统治者“悬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这种习俗与当今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相当吻合。
每逢“歌圩”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在“歌圩”上,一对对男女纷纷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妙语双关。从白天到晚上,从山头到草坡,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都是歌的海洋。尤其是入夜之后,歌会进入高潮。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对对青年男女分散各处,或你唱我答,用情歌倾吐着彼此的爱慕;或用电筒互射,逗笑取乐,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在这种声光相合、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一对对有情人通过抒怀畅情,缔结了美好的姻缘。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壮族歌圩上的对歌仅限于不同村寨的男女之间,同一村寨的男女,即使感情再好,也是不能对歌的。
在“歌圩”中,男女对唱的山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广泛。就形式而言,有求歌、接歌、抢歌、盘歌、斗歌等;在内容上则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等。在这片歌的海洋中,唱得最多、也最具魅力的自然要数情歌了。
情歌一般是从相见和询问对方开始,一直唱到定情和惜别为止。整套情歌由见面歌、邀请歌、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等组成。这些情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或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互相对唱,激烈动人。
在情歌对唱中,以盘歌最为激烈,也最难应付,被称为情歌对唱中的“急流险滩”。盘歌是在男女双方经过相识并初步了解之后,为进一步试探对方的人品、见识、性格及才智而展开的。盘歌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远自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无所不包。它像一场考试,检验着男女双方各方面的才能,只有博古通今、才思敏捷的人才能顺利通过此关。所以,为了通过这一“险”关,青年人常常要请老歌手作为坚强后盾,随时答疑解惑。因为过不了这一关,后面再赞美,也不可能深交,也就定不了情。
盘歌虽然激烈、难唱,但最感人的还是深交歌和分别歌。
深交歌是一种定情歌。男女双方经过试探和求爱,爱情的花朵便从两颗相印的心中绽放出来,是那么的鲜艳和富有生命力。如有歌词唱道:
风吹云动天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不是情妹哥不理,
情妹连哥哥不离。
变鸟我俩共一枝,
变鱼我俩共一溪;
生前我俩共饭碗,
死了我俩共堆泥。
一对情人在歌声中相恋了,他们有说不完的情话。分别在即,他们又是那么依依难舍、情意绵绵。有歌词唱道:
男:难舍妹,
好比蜜蜂难舍花。
蜜蜂难舍花落地,
哥今难舍妹回家。
女:难舍哥,
好比雏鸡难舍窝。
分离谁知相逢日,
相送九里不嫌多。
多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诗画意境!就是在这种充满乡土气息和激情的情歌对唱中,一对对有情人相恋相爱,甚至私订终身。过去,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倚歌择偶的行为又称为“唱风流”。因为这种方式既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从而使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正如歌中唱道:
火烧芭蕉一堆灰,
我俩连情不用媒,
不用猪羊不用酒,
一句山歌带妹回。
在“歌圩”中,除了情歌对唱、倚歌求偶以外,还有许多充满青春气息和炽热爱情的求偶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抛绣球”。
“抛绣球”,壮语称为“飞沱”,早在唐代就在广大壮乡普遍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为此留下了“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著名诗句。抛绣球时,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开始先对一阵山歌,然后彼此拉开适当的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面的姑娘。如果小伙子对姑娘有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再抛给中意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来的绣球上的礼物,双双便退出"歌圩",寻找僻静之处,单独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除抛绣球外,在横州一带壮乡则流行着抛帕求爱的习俗。每年初一或初二,男女青年相约“搭歌”,小伙先把布帕抛给中意的姑娘。对歌后,姑娘如果有意,便留下布帕,并在布帕上绣上象征爱情的花朵,待日后再次约会时当面归还男方,当地称之为“抛帛”。“抛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若彼此情同意合,男方即可托媒说亲。
另外,在都安一带壮乡,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常用“碰蛋”的方式来物色意中人。在当地壮胞看来,红色表示吉祥、热烈,象征着青年人火热的心。所以,在“歌圩”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除蒸煮五色糯米饭待客外,青年们还特意准备好一二十个染成紫红色的熟蛋(鸡、鹅、鸭蛋均可),以稻草捆扎成串,带往歌场。在歌场上,姑娘和小伙们也是先经过一阵对歌,彼此相识,互相了解,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经过对歌,若一方有意,他(她)便会主动拿着自己的红蛋去碰意中人手中的红蛋,如果对方也有情,红蛋相碰而破,则被视为两人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于是,两人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然后双方走出“歌圩”,来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如果只是单方碰破,则表明两人无缘,在旁的人便要他(她)自己把蛋吃掉,或者送给对方,以表示彼此相识一番。如果面对一方有意握蛋碰来,而另一方则无心无意,那么,他(她)就会赶紧护住自己的红蛋,不让对方碰破,以此来婉拒对方的求爱。
看来,“歌圩”对于壮族青年来讲是多么重要,它似火焰点燃了爱情的种子,它像甘露浇开了爱情的花朵,它始终与爱情有着不解的缘分。
送鞋定情
将花鞋垫、麻布鞋作为情感的象征物赠送给心上人,是广西许多民族盛行的风俗。桂西一带壮族的小伙子在三月三的歌圩上对歌,如果遇到情投意合的姑娘,便会向她讨要白布鞋和花鞋垫作为定情之物。姑娘若有意,便会如约相送。如两只鞋子留下线头用死结系住,小伙子就明白了姑娘的意思“生死相连,永不分离”。如果线头打了活结,一拉就开,则表示已有了对象。有时候,姑娘有意将某处不缝完,留下线头让男方去接续,意思是“你愿连就连”。当然,定亲以后姑娘会做更加精致的“同年鞋”送给小伙子。用十几层白布层层裱贴、包边,长白棉线纳得横竖成行,密密匝匝,有时候还在鞋底纳上鱼鸟花蝶的纹样,纳好的底子需放在锅里蒸过再取出晾干,然后配面上帮,整个工序,凝聚着女儿家全部的感情。因此,情郎哥哥哪能不视若珍爱好生保护?有一句山歌唱道:“鞋底破了鞋帮在,把妹手工带回来。”尽管歌里不谈爱情,但针针线线的手工里,已钉实了两个人的心。
侗族打油茶
“油茶”是侗乡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饮料,也是待客的佳品。“打”是指这种奇特饮料的制作过程,侗乡妇女几乎都会“打”。“打油茶”所用炊具很简单,只需一口炒锅,一把竹篾编成的茶滤,一只汤勺。佐料一般有茶油、茶叶(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阴米(糯米蒸熟后散开再凉干即成粒状的阴米)、花生仁、黄豆、葱花。而丰盛些的油茶还有糯米甜水圆、白糍粑粑、
公鱼仔、猪肝粉肠。待佐料配齐,架锅生火就可以“打油茶”了。
首先炸阴米,将少许茶油倒入热锅煮沸,把阴米倒入锅里,噼噼叭叭,转眼间炸成黄白色的米花,把它捞起盛在碗或盘里。其次是炸糍粑、炸花生、黄豆,把猪肝粉肠、虾公鱼仔煮熟分别盛在碗里。再次是煮茶水,把茶油倒入热锅,放入一小把粘米(或阴米),炒到冒烟嗅出焦味,再把茶叶拌和焦米一起炒,待锅里冒起青烟,倒入清水,撒少许盐,煮沸。每碗茶水煮多煮少,以喝油茶人数的多少而定,以每人每轮半小碗为准。喝油茶一般每餐“三咸一甜”(三碗放盐的茶水、一碗放糖水圆的茶水)。喝茶时,由主妇把炸阴米、炸花生、炸糍粑、猪肝、鱼仔等均分入碗,用汤勺将沸茶水倒进碗,喷香的油茶就“打”好了。
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
侗族百家宴
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地灵村聚居着776户共2966名侗族同胞。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齐心协力、乐于公益事业的美德。村里雕龙画凤的7座鼓楼,村前结构奇绝的3座风雨桥,青石板铺成的村中道路和路旁工艺精巧的石栏杆,加上现代化电视接收天线的点缀,更显出这里的人杰地灵。
农历六月廿四,是地灵村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家宴举办之日。这天全村各家各户的代表,提着竹编的精致漂亮的食品盒,盒内放着一碗碗侗家人最爱吃的腌制酸猪肉、酸鸭、酸鱼等,还有自己酿造的糯米水酒,从四面八方赶到村头风雨桥。
在登台铁炮声响后,长龙般的百家宴在风雨桥周围摆设开来,侗族村民坐在长长的木桌两旁,丰盛的侗家佳肴摆满了长条木桌。
地灵村一年一度的百家宴是全村村民聚会佳日,是村规民约制定、通过及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全村公共事业筹办的决定场合。百家宴上,侗族同胞畅所欲言,总结过去,展望明天,交流思想,增进团结,谈得最多的是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村民们边谈边饮,百家宴从下午4点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又称“花炮会”,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其中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的农历三月三花炮节最具代表性。
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放火于火药铁炮中,燃放时凭借火药铁炮的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按传统规矩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以把铁圈交到指挥台为优胜。
各炮都有它的特殊意义,“头炮”名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名为“财炮”,寓意财源茂盛;“三炮”名为“贵炮”,寓意加官爵。现在,求子、求财、求官的迷信意识已趋谈薄,富禄等地已将炮名易为“团结”、“胜利”、“幸福”等名,予抢花炮以新意。自80年代后,抢花炮经改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一项竞赛项目
二、传统民间游戏有哪些
问题一:传统民间游戏优点民间游戏概念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游戏是竞技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
[编辑本段]民间游戏特点
广泛性、自由性、竞赛性、趣味性,内容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
[编辑本段]民间游戏的种类
民间游戏有很多,如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打陀螺、斗鸡、滚铁环、捉迷藏、老鹰抓小鸡、123木头人、切西瓜、老狼老狼几点了及各种拍手游戏等。
[编辑本段]民间游戏现状
民间游戏现在还是有的,多在于小学里流传.要找寻民间游戏,最好是到民族村或是民族公园,一般他们都把以前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做成项目吸引游人.不过我们还有很多人玩的一些民间游戏,像掠科,翻花绳等.不过现在的小孩子可能知道的很少了,都玩电脑了吧.我呼吁让民间游戏延续.
问题二:中国的传统游戏都有什么?扔沙包、跳房子、滚铁环、抽陀螺、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打弹珠传统游戏以集体游戏和户外活动为主要载体。缺少户外游戏会直接导致孩子身体素质的下降,传统游戏能让孩子在随时随地的娱乐中得到锻炼。同时,由于缺少集体游戏,许多孩子性格孤僻,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自私、冷漠、缺乏爱心和合作。传统游戏更能锻炼孩子的群体意识,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怎样解决矛盾与冲突。在互动游戏中,会产生社会关系的雏形,儿童们在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心和沟通,这将是他们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起点。传统游戏中的伙伴关系,能有效地健全独生子女的人格。
问题三:在这些游戏中有传统民间游戏吗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它给许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促进孩子动作的发展。许多民间游戏能促进孩子走、跑、跳、钻等大肌肉动作,例如:“跳绳”、“萝卜”、“城门几丈高”等。一部分民间游戏能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协调,例如:“抓籽”、“吹羽毛”、“弹蚕豆”等。
其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化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游戏使孩子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并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其三:促进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取决于孩子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取决于孩子的自我评价及别人的监督。这就发展了孩子辨别是非,正确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会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遵守规则,选择并忍受当前的挫折和不安,锻炼自己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
其四,民间游戏也有很明确的规则,这些游戏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而这就会使参与者因想参与游戏而极尽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去遵守规则。这无疑是合作协调的好开端。在游戏中也能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经典的“老鹰捉小鸡”游戏: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其他人扮小鸡,在母鸡的翅膀保护下,小鸡们一个一个紧紧抓住,躲闪,保护队尾的小鸡不被鹰老抓走,而老鹰只能抓队尾的一只小鸡。如果老鹰随意抓小鸡,不守规则,就会免去参加游戏,为了参加游戏,幼儿只能遵守游戏规则。
其五,民间游戏还附儿歌唱和,孩子必得边唱边玩,在游戏中相互交流,逐渐学习表达,并丰富了词汇,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如:“网鱼”游戏中:两个孩子双手互搭成网,其余孩子成一列,从网下钻过,边钻边唱儿歌:“一网不捞鱼,二网捕捞鱼,三网捞条大尾巴鱼。”“熊和木头人”中则当熊前行时有“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的儿歌唱念。“老鹰捉小鸡”中则有“老鹰天上飞,小鸡地下跑,老鹰捉小鸡,就是抓不到。”等等。
问题四:民间体育游戏有哪些踢毽子跳绳沙包滚铁环踢瓦片打弹珠抖空竹斗鸡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攻城轧壁脚脚尖脚跟脚尖跳盯铜板赶大车吹泡泡拱拱飞点点触触红灯绿灯大饼油条走木桩买花狗挤油系绸带老鼠笼打靶金锁银锁荷花几时开锤子剪刀布跳房子抬花轿盲人捉鱼瞎子和拐子地雷爆炸揪尾巴炒黄豆炒豆豆跨步子黄狼偷鸡扎手绢木头人提提脚踢石子占房挤墙壁攻城堡跳门槛儿跑框盲人击鼓踢罐子拍人摇小船背张歌抛球草席拉力车孵小鸡跳马拍手背争夺江山转圈圈编花篮大渡河打水仗降落伞打水漂翻兔子猎人枪虎二人三足踩高跷盯铁片滚铜板翻纸片跨步扔砖花样击砖顶沙包夹包跳跳橡皮筋抽绳跳竹竿爬竿不倒竹竿舞龙舞狮腰鼓莲湘荡湖船还有太多了手疼了不好意思
问题五:适合小学生玩的民间传统游戏??丢沙包
玩法: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是用来“投杀”对方的武器。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特点:既需要少林抗击打的硬功夫,还要有武当的跳跃轻功,最重要的是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接暗器功夫,练就出一身腾挪躲闪的功夫,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出好的身体。由于是一队和另一队,所以对团队协作的要求特别高。
滚铁环
玩法:一种典型的儿童游戏,用一根弯成“U”形的铁线绑扎在一根木棍上,手握木棍推动大小不等的铁环,满头大汗瞎跑一气的运动,将一根铁条扭成环状,再用长柄的铁钩驱动铁环向前滚动。
特点:锻炼手、脚的平衡能力,同时也是男孩子最初对于驾驶汽车的向往。
打弹珠
玩法:打玻璃珠,简单些说,就是童年时代的高尔夫球。即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
特点:锻炼手指的灵活度,也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
斗鸡玩
法:也叫“打腿架”,规则是一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搬成三角状,以此腿的膝盖去攻击对方。
特点:在众多的童年游戏中,这的确是最具有战斗气概的游戏,但光有力气还不够,还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这个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勇气和健康,团队协作的要求特别高。
跳房子
玩法:跳房子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枝粉笔加一块瓦片就可以玩。玩的方式是,在地上画出一片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一边前进,一边用单脚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难度最大的是跨格跳,出界或者压线都属于失败。
特点:这是一种极好的锻炼脚控制力的运动。
跳皮筋
玩法: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两队比赛,以皮筋在身体部位的高低为判输赢的标准,从脚踝处开始,赢的一方可以继续升级,一直到对方双手高高举着皮筋伸向天空。如半途出错,则换拉皮筋一方上场,如此反复。
特点:有竞争性。锻炼孩子的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是女孩子最钟爱的游戏,也许是女孩子最早的形体健美操。
拍洋画
玩法: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的?有变形金刚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地剪下?可以按图案内容比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也可以比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得不得了噢?
特点:锻炼了手掌和臂膀的力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第一次懂得了挣“钱”不容易。
抓棋子
玩法:抓棋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再扔?将所有的棋子翻成正面朝上?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横立起来?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竖立起来……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
特点: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游戏,锻炼手指、眼睛的灵活和协调。
天下太平
玩法:两人游戏。先在地盯画一个四四方方的田字格,以石头、剪子、布划拳决胜,赢方在格子里用棍子一笔一划写下天下太平,先写完者胜。
特点:纯粹是心智上的较量。
三个字
玩法:多人游戏。一人追一群人,拍到就算。换成由被拍到的人追人,若将要被追到可以说三个字(任意)定住自己(不能再动)直等同伴来拍一下解救自己,方可继续游戏。
特点:锻炼头脑和身体的灵活度及反应能力。...>>
问题六:传统智力游戏有哪些?灯谜(射覆)、酒令、孔明锁、九连环、华容道、双陆棋、诗钟、对联、五子棋
问题七:宋朝的时候,有哪些民间游戏滚铁环
滚铁环是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它有多种玩法,不仅能提高玩者的速度、耐力,而且能很好地培养玩者的意志力,达到身心和谐。
滚铁环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各地均十分兴盛。孩子们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
打陀螺
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叫“千千”。“陀螺”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刘侗、于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明朝时陀螺已成为儿童的玩具,当时陀螺是木制的,实心而无柄,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鞭它,给它加速,即可转个不停。
踢毽子
踢毽子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放风筝
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3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我国最早的风筝。
我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越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玩具。宋朝时,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
问题八:幼儿民间传统游戏? 1放风筝
风筝亦称“纸鸢”、“风禽”等,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观宋城。据传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流传于民间。明清时,风筝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一般制法;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牵引线上可悬挂有滑轮的小灯,随风飘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在风筝上安上琴弦,嗡嗡作响风如筝鸣,称鹞琴。风筝是小孩喜爱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成群结队争放风筝,并流传至今。
问题九:民间的幼儿游戏有哪些以下为民间传统的互动或亲子游戏运动供您参考
赛技巧竞技荡秋千、赛马?姑娘追及其他、蹴鞠和马球、踢毽子与踢石球、捶丸与打贝阔、打竹球与竿球、打尜与打尺寸、射柳及其他、顶瓮竞走与赛海马、爬滑木与爬竿
三、传统民间游戏大集合,你玩过几个(三)豪华版
接上篇……
这篇是民间游戏游戏介绍的最终一篇,来找找儿时你的记忆吧!
击鼓传花,小时候课堂或者节日必备节目,专治各种不勇敢、冷场。
还记得那时候玩击鼓传花表演节目,听着鼓点,思维高度紧张,眼睛一点也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传的慢了。
到自己的时候,飞快的“扔”给下一个同学,没错就是“扔”的,一点也不夸张,那心脏直砰砰跳,手还颤抖脸还红,想想都“心有余悸”。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
蹲下,起来。坐下,起来。
一二谁出来。一二谁出来。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
站得稳,跳得齐。
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熟悉的旋律,大家顺时针(逆时针)一只脚搭在一起,单脚跳完整首歌。
边跳边拍手,小辫子一甩一甩的,真美。
撒一把小棍在桌上,放手。小棍撒开后,然后将挑棍一根根地挑起来收回,但不能动到或碰到别的小棒。
小时候用得最多的就是“冰糕棍”,攒几天的冰糕棍集合小朋友一起,找片地方就开玩了。
说起弹玻璃,为了这个玻璃珠我可挨了家里不少吵。
小时候,玻璃珠容易丢,“存量不够时”我都会偷拿家里的跳棋子,拿得多了就露馅了。
不过,小时候真的很喜欢这种五彩斑斓的玩意,放到阳光下晶莹剔透,摇起来“呼啦呼啦”响
拔河现在玩的少了,一般都是男的玩的比较多。
想当年,我还是班里的种子选手,为啥呢?
身为女同学的我“壮呗”,老师可能看我比较结实,叫让我加入了编制。
哭、、、、、、
这个游戏小时玩的那叫一个疯啊,满操场跑。
花花绿绿的绳子或者直接在裤子后面塞张纸,就开始玩了。
我们班的男生老抓女生的绳子,跑不快呗。
猫抓老鼠几乎是课间游戏中的霸主。
一到课间,黑白配一波老鼠一波猫满校园追赶。
后来,老鼠们学聪明了,都往厕所躲,当猫的还因公然闯厕所被老师骂得很惨。
这个游戏我是很喜欢的,有人抬可以坐。
抬花轿比赛体育课很常见,一般吧,坐的这种活永远轮不到我,我总是那“轿夫”。
没办法,“壮士”干了这碗酒。
这个游戏跟小伙伴玩的不多,总是跟家人玩。
小时候很喜欢大人拉着手的感觉,很温暖。
这个游戏激烈程度一点不逊于打仗。
各种小聪明、手足并用、无所不用其极,场面很是壮观。
为了抢个凳子,不知摔了多少屁股。
这个游戏我玩的少,不过我还是很感谢摔跤的。
小学时,有高年级老欺负我,我就提议与她摔跤一决高下。
最终,我艰难的胜了,一个勾脚将她摔倒在地,潇洒的拍拍手走了,自那之后他再也没小看过我。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来自度娘)
这个游戏我小时候没玩过,不过看起来挺有意思的,有机会要试试。
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
小孩子真的很喜欢各种翻得游戏,小学的时候最多和一群人玩炒黄豆,翻不过去大家哈哈哈大笑。
那时候也不知道害羞什么的,只喜欢傻笑。
绷马绳又叫勾勾铃,有的地方可能玩法一样叫法不一样。
玩法:一伙孩子(多是男孩)分两组、互相拉手相连、这两组孩子对面相距几米,双方轮流唱歌谣,最后点一个人冲另一方的组,如果冲断就还回到自己方,如果没冲过就要归到对方方阵。
小时候,老拿易拉罐制作这样的高跷,一群人比赛。
不过也挺危险的现在想想,容易崴脚。
小时候的我们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话说,萝卜蹲到现在还很流行,小时候可被折腾的不行。
几个小朋友玩还好,遇见大型萝卜蹲,人一多就记不住蔬菜,开始乱喊。
当然啦,乱喊的代价就是惩罚大礼包。。。。。
指星星我们这里叫“星星过沿儿”
玩法就是一个人闭着眼睛,一个小朋友从他面前过去时,另一个小朋友说小猴子过去啦之类的,然后所有小朋友都按照自己表演的动物走过去,最后让闭眼的小朋友猜小猴子或者大象之类的是谁。
话说,我小时好像经常扮演小白兔,又萌又可爱。
卷心菜玩法就是一群人手拉手,从一头开始卷,就这样一直卷一直卷一直卷,直到卷到最后一个人,然后再一点一点散开。
现在想想这个游戏在现在的我看来挺无聊的,就是一直卷,想不到自己小时候还很喜欢玩,也许这就是小孩子。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节的民俗。
其玩法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小时候因为在北方,多拿的是狗尾巴草来斗。
这个游戏我没有玩过,不过舞龙舞狮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观赏性还是很强的。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自百度)
皮影小时候看的比较多,现在依然觉得很神奇。
传统民间游戏还有很多很多,我这里提到的这些仅仅只是沧海一粟,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希望更多小伙伴留言交流经验哦!
下一篇,将介绍民间游戏概念及作用,欢迎观看。
喜欢就点个喜欢吧!
以往篇
传统民间游戏大集合,你玩过几个?(一)
传统民间游戏大集合,你玩过几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