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吴国有什么呢
东汉末年,天下局势混乱,战乱层出不穷。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当时的英雄豪杰可真的不少。大家都知道,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曹魏呢,有五子良将,分别是于禁宇文则、张辽张文远、乐进乐文谦、徐晃徐公明和张郃张儁乂。蜀汉呢,有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龙、马超马孟起和黄忠黄汉升。这些人都是各国的得力大将。
那么有人就问了,蜀汉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跟他们三分天下之一的东吴有那五大将呢?
其实五虎上将、五子良将这些称号都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人,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称呼他们。《三国志》中记载了关羽、马超、张飞、赵云、黄忠五位猛将在同一列传中,所以在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把这几个人称为了五虎将。相对的魏国五个人也是在同一列传中,所以把他们称为五子良将。
反看东吴,《三国志》中记载了程普、黄盖等一共12名吴国猛将,陈寿称赞这12为将领为“江表之虎臣”。那为什么不跟蜀国和魏国一样拿出五位来组一个五人队呢?说白了还是吴国将领的征战事迹不像五虎、五子他们的战绩厉害。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生前无一败绩。张辽、张郃等都有明显战绩。
但是,东吴曾经有一位,可以说是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东吴。他就是“江东小霸王”孙策。孙策,早年随父亲孙坚出征,作战勇猛,有传言他在战场上曾经用胳膊夹死一个敌人,并且一回头吼了一声吓死一个企图偷袭他的人。所以被称“小霸王”。但奈何天妒英才,年仅二十六岁便身亡。
二、于禁怎么是五子良将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复从攻张绣于穰,禽吕布于下邳,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东海平,拜禁虎威将军。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余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从上可以看出于禁是怎样一个人才,其军事才能位于曹魏的五子良将之首。这样的一个人物投降了,关羽还不“亲解其缚”,我看连远在西川的刘备也会写书欢迎并予以大用。这些都没有出现,他被关羽关押在了江陵。为什么要关押——于禁没降。当时樊城由曹仁据守,关羽久攻不下,又身受箭伤,心情烦躁,正好遇到秋水帮忙,捉了于禁,大可把他和庞德一斩而已快军心,但是他没有,他深知于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将领,他知道于禁的作用不是死而是生,如果于禁投降,那苦守樊城的曹仁军团的军心便会顷刻崩溃,那樊城便唾手可得,于是深劝于禁投降,偏偏于禁是个硬骨头不肯投降,关羽一气便把他押解江陵待攻下樊城把他羞辱一番。这是一个一石二鸟之计,樊城军心大乱,华夏震动,曹操惊叹(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关羽笑了,但是他想不到徐晃来了,更想不到吕蒙陆逊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自己也成了别人的阶下囚,更想不到会被潘璋砍了。于是于禁成了东吴的“战俘”。孙权释放了于禁并让他乘马与自己并行,又在楼船宴请他。试问如果于禁无用孙权会对他这样客气?孙权想挽留于禁,但几年过后见于禁心仍在魏国,不得已借机送回。此时的于禁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了。这里有个疑问,如果他背叛的魏国,他还会回到魏国去自讨没趣,不要脸的受了安远将军?这时的他一定认为魏国的人知道他的秉性知道他是清白的还能为魏国效力。不想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魏国中了关羽的计谋,已经不再相信他了,当他去拜见曹操的陵墓看见陵中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自己降服之状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悲凉。书中说“于禁见,惭愧病发而死”,我认为这时的他不是“惭愧而死”而是感到连最信任自己的曹操也误解了自己、不白之冤无可再洗而心中悲凉绝望而死吧。
三、曹操的五子良将
曹操的五子良将指的是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这五人智勇兼备,能征惯战,各自还具备独自统兵的能力。
没有曹家人的原因:因为五子良将不是曹操排的,是后人评说。
孙吴有江东十二虎臣:按照正史《三国志》为其列传的顺序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他们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
五子良将的来因: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因称五人为“五子良将”。
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五虎上将
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陈寿最早作《三国志》时,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但还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将,并在文学作品、历史书籍、个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记录。
在民间更是以艺术的形式被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五人的人物顺序也出现各种版本的改变。清乾隆皇帝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也将五虎收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子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