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英阿马岛战争及双方损失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 7°4 0’,西到西经6 2°,南到南纬5 3°,北到南纬5 2°1 5’之间的海面上。该群岛由3 4 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 5 8 0 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
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 5 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 7 6海里,距英国本土7 0 0 0海里。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加上八十年代发现的海底石油,更加剧英阿对马岛主权之争。
英阿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以久,漫长而复杂。历史上英阿对马岛的主权曾进行过多次谈判。1982年2月双方在纽约的谈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开始准备以武力收复马岛,并制订出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
1 9 8 2年3月1 9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 9名工人来到南岛拆除一家旧鲸鱼加工厂,工人们出于爱国热情,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英国立即提出强烈抗议。3月2 4日,英国原驻马岛的海军“忍耐”号破冰船,搭载两架直升机和1 4 0名士兵,前往南岛实施威慑。
3月2 6日,阿根廷总统阿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罗萨里奥”计划,由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坦克登陆舰,1艘潜艇,1艘破冰船,1艘补给船搭载2个营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4 0两栖特混编队,从贝尔格拉诺启程前往收复马岛,以1艘护卫舰,1艘供应舰搭载2个排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6 0两栖特混编队,从德塞阿多港启程前往收复南岛,还以1艘航母,4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1艘油船组成第2 0特混编队,提供战役掩护。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
4月1 0日,第4 0两栖编队驶抵马岛。午夜时分,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次日凌晨,蛙人分队在约克海滩登陆。六时三十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口。八十三十分,阿军七架C—1 3 0运输机运来3 0 0 0多后援部队,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4 0 0 0人。九时,马岛的英国总督率所部1 8 1名官兵投降,阿军占领马岛,建立了行政机构,任命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前的“五月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
4月3日,阿军第6 0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 3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随即向马岛进行紧急运输,运送大量的援军和物资。
同一天,英国国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以全票赞成通过以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任命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特混舰队司令,此人时年四十九岁,毕业于海军学院,担任过潜艇艇长、驱逐舰舰长、国防部海军作战计划处处长,机敏果断,有“海狼”之称。
4月5日,英军以“竞技神”号和“无敌”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特混舰队,共有3 7艘战舰,2 0架“鹞”式战斗机,5 8架各型直升机,3 5 0 0名海军陆战队。由朴茨茅斯和直布罗陀启航。正在大西洋的4艘核潜艇也全速赶往马岛。在特混舰队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根据4月4日议会签发的法令,征租5 8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送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特别是“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 4 0名学生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征用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院船。英国的这些高效迅速的临战准备,奠定了取胜的基础。
此外,4月2 6日,由2 3艘军舰、2 0架飞机、2 0 0 0名陆军组成第二梯队从波特兰启航。5月1 2日,由1 8艘军舰和3 0 0 0名陆军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安普顿启航。
战争进程;
4月7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 0 0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
4月1 2日,英军的核潜艇最先到达马岛海区,开始执行进行封锁。
4月1 5日,英军从阿森松岛起飞的“猎迷”巡逻机,开始对马岛海域进行空中巡逻。
4月1 7日,英军舰队到达阿森松岛,休整一天,并补充物资,进行实弹射击,校正了枪炮。同时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争议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使美国、欧共体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实行对阿的军火禁运,向英国则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月1 9日,特混舰队从阿森松岛启程,前往马岛。
[转自铁血社区 ]
4月2 0日,由英军特种空勤团(简称S A S)和海军特别舟艇中队(简称S B S)的特种部队的成员组成联合侦察分队在南岛机降。但南岛上暴风骤雨的恶劣天气使英军损失2架直升机,侦察分队无法开展活动,只好无功而返。
4月2 2日,十四名S B S队员先从C—1 3 0运输机伞降在南岛北部海域,再换乘潜艇到达距南岛约三海里处,最后游上岸,进行侦察,查明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
4月2 4日,由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组成的先遣队驶抵南岛海域。
4月2 5日,南岛上的S B S队员引导第4 2陆战突击营机降在岛上,晚六时,英军占领了南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同一天在马岛海域巡逻的英军“山猫”直升机发现了以水面状态航行的阿军“圣菲”号潜艇,马上进行攻击,发射A S—1 2空舰导弹,并投下深水炸弹,“圣菲”号遭到重创,只好抢滩搁浅,6 5名艇员弃艇逃生,被英军俘虏,“圣菲”号后在拖带中沉没。
4月2 6日,英军俘虏了阿军在南岛的守岛部队1 5 6人,英方无一伤亡,重占南岛。使英军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前进基地。
4月2 8日,英军舰队到达马岛,英国国防部宣布从格林威治时间4月3 0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 0 0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禁。
[转自铁血社区 ]
4月3 0日,英军舰队完成对马岛海空封锁的部署。“征服者”号核潜艇发现阿军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一面报告指挥部,一面进行跟踪。
5月1日,英军从阿森松岛起飞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5月2日,经战时内阁批准,“征服者”号潜艇在2 0 0海里禁区外3 6海里处,在1 4 0 0码距离上,向跟踪三天的阿军“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三枚M K—8鱼雷,命中两枚,巡洋舰在四十五分钟后沉没,阿军有3 2 1人阵亡或失踪。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再未出战。
5月3日,英军的“山猫”直升机在马岛以北海区,用A S—1 2“海上大鸥”空舰导弹击沉、击伤阿军巡逻艇各1艘。
5月4日,阿军“海王星”侦察机发现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便召唤2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前去攻击,“超级军旗”采取距海面5 0米高度超低空飞行以躲避英军的雷达,在距英舰4 6公里处突然升到1 5 0米仅用3 0秒打开雷达锁定英舰发射2枚A M—3 9“飞鱼”导弹,然后急转弯同时下降到3 0米返航。英军发现导弹来袭,舰长只来得及大叫一声:“隐蔽!”就被一枚导弹击中,随即燃起大火,尽管舰上的损管人员竭力扑救达五小时,仍无法控制火势,舰长只得下令弃舰,英军伤亡失踪7 8人。六天后,“谢菲尔德”号在拖回英国途中沉没。这艘排水量3 2 0 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
5月6日,英军十六名S A S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8架“超级军旗”,而阿军总共才不过1 4架。
5月7日,英国又宣布将禁区扩大到距阿根廷海岸十二海里。
5月9日,英军“鹞”式战斗机击沉阿军的“一角鲸”号补给舰。
5月1 0日,英军“活泼”护卫舰击沉阿根廷“洛斯埃斯塔多斯”号补给舰。
英军在此期间破译阿军密码,全面掌握阿军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并综合“S A S”、“S B S”的战场侦察确定马岛的东岛北侧圣卡洛斯湾为登陆地点。但是,在福克兰海峡北口的佩布尔岛上的机场,雷达站构成严重威胁,为扫清障碍又不暴露登陆企图。英军决定派突击队消灭佩布尔岛的目标,但不作占领。
5月1 1日夜间,八名“S A S”,“S B S”队员摸上佩布尔岛进行侦察。
5月1 4日夜间,五十名突击队员乘三架直升机在八名先遣队员引导下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架“普卡拉”攻击机,4架“T- 3 4”教练攻击机,1架运输机。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 1 5 m m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1座军火库,6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 4 0 0 0人,而英军首批登陆部队至多才1 0 0 0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S A S”“S B S”派遣的突击分队很早便潜伏上岛,在岛上英籍居民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5月1 9日,英军四支侦察小分队登陆。
5月2 0日,英军舰队在马岛西南海域游弋,并派出驱逐舰炮击岸上目标。还在达尔文港和福克斯湾实施了佯动登陆。将阿军的注意力全吸引到斯坦利港方向。英军的突击编队两天前由南岛进到马岛东北约2 0 0海里海域集结,于登陆前一天的下午,利用不良天气和夜幕掩护向登陆地区机动,在范宁角附近展开。
5月2 1日凌晨三时,S A S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 0人的守卫部队。三时三十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准备。三时四十分,英军2艘两栖攻击舰,4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员、物资,在四小时里上岸2 5 0 0人,3 2 0 0 0吨物资。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果然,天刚亮,阿军便出动1 6架“普卡拉”攻击机,1 4架“幻影”战斗机,猛烈空袭英军舰队和登陆滩头。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击沉“热心”号护卫舰,击伤驱逐舰1艘,护卫舰2艘,辅助舰1艘。阿军也付出被击落1 4架飞机的代价。英军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 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可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5月2 2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展开了一个“吹管”防空导弹连,组织了完善的防空火力配系。
[转自铁血社区 ]
5月2 3日,阿军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羚羊”号护卫舰。
5月2 5日,正是阿根廷国庆,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 0 0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 6架“鹞”式战斗机和1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三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投下的炸弹有4 0%没有爆炸,所以无法阻止英军的登陆。而自身损失也高达31架飞机。三天里,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 0 0 0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 5 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5月2 7日,英军开始发起陆上进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伞兵营为先导,第4 5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 0名S A S队员为先导,第3伞兵营,第4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
5月2 8日,英军攻占达尔文港和道格拉斯。
5月2 9日,英军攻占古斯格林和蒂尔湾。
5月3 0日,阿军出动1架“超级军旗”和4架“天鹰”攻击英军的旗舰“无敌”号航母,阿军以2架“天鹰”被击落的代价击伤“无敌”号,但英军矢口否认。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 0 0 0英军上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力量。
5月3 1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
6月1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 A S和S B A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伍德沃德了解敌情后,决定投入后续部队第五步兵旅。该旅辖三个营,A营是威尔士禁卫军,B营是苏格兰禁卫军,该营曾参加二次大战,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败德军而名扬天下,C营是赫赫有名的廓尔喀营,因士兵都是招募的尼泊尔廓尔喀人而得名,廓尔喀人以吃苦耐劳骁勇善战而闻名,人人身佩廓尔喀弯刀,二战中他们曾以这种锋利的弯刀和凶悍的刀法将横行东南亚的日军杀得溃不成军。
6月7日,第五旅乘上登陆舰,悄然启程准备在立夫来岛登陆。途经天鹅湾时,旅长威尔逊·摩尔准将发现弗兹罗的阿军正在撤离,摩尔凭借一名职业军人的出色直觉,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便未经指挥部批准,当机立断命令在仅距斯坦利港1 6公里的希拉夫湾登陆。这一举动在战后被普遍认为是极富主动精神的,由于阿军的撤离,英军第五旅3 5 0 0人顺利在希拉夫湾登陆成功。
6月8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艘,击伤护卫舰1艘,登陆舰1艘。阿军损失飞机1 1架。但仍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 0 0 0人,重炮3 0门,坦克2 0辆。
6月1 1日,经三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式战斗机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猛攻,第4 5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顿山,突破第二道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 M—3 9“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6月1 2日,英军按计划休整一天。当晚设在肯特山上的无线电监听小组截获并破译马岛阿军发给总统的密电,获悉阿军已无力再战。摩尔准将决定立即投入预备队,实施最后一击。半夜,英军第五旅B营、C营和第二伞兵营,沿S B S标示出的秘密通道,向阿军发起全面攻击。激战五小时,于6月1 3日凌晨五时,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和威廉山,夺取了加尔铁里防线上的所有要点。
6月1 4日,英军继续攻击,阿军丢弃重武器退入斯坦利港市区。从早晨七时三十分起,英军集中所有大炮猛烈轰击,阿军的大炮刚一还击,便被英军用炮瞄雷达和计算机火控系统指引的精确火力所消灭,随后英军便全力轰击斯坦利港内的目标,猛烈的炮击整整持续了十个小时,英军共发射了一万二千发炮弹,几乎用完英军所有的弹药。午后,英阿两军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
6月1 4日二十一时,斯坦利港内残余的九千多阿军投降。至此,战斗基本平息。
6月1 5日,阿根廷总统宣布马岛的战斗已经结束。英国也宣布阿军投降,夺回马岛。至此,历时7 4天的马岛战争正式结束。
7月中旬,双方遣返了战俘。8月宣布取消海空禁区,恢复正常航行。至此两国间的敌对行动完全结束,大英帝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此战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政治威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马岛的失败还导致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战争中,英军死亡2 5 5人,伤7 7 7人,被俘2 1 0人。损失飞机3 7架,其中“鹞”式8架。被击沉驱逐舰2艘,护卫舰2艘,登陆舰1艘,滚装货船1艘,被击伤驱逐舰4艘,护卫舰1 1艘,登陆舰2艘,扫雷舰1艘。耗资1 7亿美元。阿根廷死亡1 0 0 0人,伤1 3 0 0人,被俘1 1 8 0 0人。损失飞机1 1 7架。被击沉巡洋舰1艘,潜艇1艘,侦察舰1艘,补给船2艘,巡逻艇1艘。被击伤军舰6艘。耗资3 2亿美元。加上美国和欧共体经济制裁所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共达数十亿美元。
二、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伊拉克的装备
萨达姆的最后王牌——伊拉克陆军
T-62坦克
伊军地面部队中,真正称得上精锐的是萨达姆的嫡系共和国卫队。
战争是最好的老师。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重建了陆军部队,裁减员额,压缩编制,将建设重点置于装甲兵和机械化步兵方向。目前的伊拉克陆军共有3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步兵师,另外大约有15-17个步兵师。这些部队编成为5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辖至少1个机械化师/装甲师和2—4个步兵师,能独立执行特定的战役任务。伊军装甲师由2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步兵旅组成,机械化师由2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装甲旅组成,步兵师则包括3个步兵旅和1个坦克营。每个师通常另有4个炮兵营的压制火力。标准的机步师编制上有100-150辆坦克,坦克师有200-250辆坦克,人员在11000-14000人之间,主要使用T-54、T-55、T-62坦克以及BTR系列装甲车。共和国卫队员额虽只占伊地面部队的20%,但装备普遍比一般的陆军部队好。伊军700辆T-72M主战坦克全部装备共和国卫队4个装甲师,BMP-1/BMP-2步兵战车也主要装备共和国卫队师。共和国卫队师的主要支援火力是独立炮兵旅,拥有法制GCT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奥地利GHN-45 155毫米加榴炮等相对先进的装备。
五花八门的主战坦克
T-54坦克
伊拉克的多数坦克装甲车辆是在两伊战争期间购买的。那时,从苏联、法国、西德、意大利、巴西、波兰、南非等数十个国家进口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从苏联进口的数千辆T-54、T-55、T-62及T-72M,从罗马尼亚进口了100余辆M-77,从阿拉伯国家购买了少量PT-76水陆坦克。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约有半数的坦克装甲车辆躲过了打击。据统计,目前伊拉克共有2000余辆坦克,包括T-72M、T-62、T-54/55和M-77。
海湾战争中被击毁的伊军T-72M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中较先进的是T-72M主战坦克。海湾战争中,伊军T-72M由于弹药落后、安全装置隐患及糟糕的战术素质,在美军地面进攻前一败涂地。但客观讲,T-72的大口径主炮在地面对抗中有一定威力,若配有素质过硬的坦克手,在未来战争中仍可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装装甲板的伊军T-55坦克
伊陆军师还装备有1500辆T-54/55系列坦克,这是典型的战后第一代中型坦克,虽不能与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对抗,但不失作为伊步兵部队的重要火力支援武器。由于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限制,伊拉克无法对T-54/55动大手术,因此改进重点放在装甲上。伊军T-54/55坦克大都安装了附加钢板,但没有安装国际流行的附加式反应装甲。海湾战争中,美军还曾缴获过T-55改型,装有1门俄制125毫米滑膛炮,采用自动装弹机,乘员也减少到3人,但火控系统没有任何改进,不具有行进间射击能力。伊拉克还在T-54/55的底盘上安装苏式160毫米迫击炮,用于攻坚和城镇作战。这种重型迫击炮发射重达40千克的弹药,威力近似于155毫米榴弹炮,在城市作战中的作用类似二战期间的突击炮。
伊拉克还封存有2000辆以上旧式坦克,包括M47、“百人队长”、“酋长”等英美系坦克,甚至还有二战时期生产的T-34。这些旧式坦克无论是性能还是保养状况,都无法与当今任何一款西方坦克抗衡,但它们至少还是有一定装甲的火力平台,在地面战争中可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
英国“酋长”主战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酋长”坦克。英国“酋长”主战坦克于1967年服役,战斗全重达55吨,前装甲采用陶瓷—钢复合装甲,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复合装甲的坦克之一。自1968年之后,伊拉克并没有从英国进口任何坦克,但伊拉克1990年拥有的“酋长”却多达300多辆。这些坦克从何而来?伊朗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与英国关系密切,共从英国购买了700多辆”酋长”。两伊战争中,半数以上的“酋长”是由于贸然推进、油料耗尽而被伊拉克缴获的。“酋长”主战坦克是“挑战者”主战坦克的前身,具有鲜明的英国风格:机动性较差,但火力强大,装甲坚实,其主要武器为一门大威力L1lA5 120毫米线膛炮。如果保养得当,弹药充足,“酋长”的战斗力不在T-72坦克之下。1997年,美军侦察机在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一次大规模演习的坦克集群中发现了5-10辆“酋长”主战坦克。如果现在这些“酋长”们还能开动,在未来战场上与美军M1A1甚至英军“挑战者”-2较量,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面。
伊拉克“酋长”坦克还有一个有趣插曲。海湾战争中,部分伊拉克”酋长”坦克参加了入侵科威特战斗,随后有三十多辆被联军缴获。战后,这些“酋长”作为伊拉克的战争赔偿被送给了科威特。科威特也由此成为这批“酋长”的第4个使用国。几经辗转易手的“酋长”,折显出20年来风云变幻的波斯湾政治格局。
“三世同堂”的火炮
海湾战争中美军缴获的伊军各型火炮
伊拉克一向重视炮兵部队建设,伊拉克炮兵曾经在两伊战争中以压倒性优势重创伊朗步兵部队。伊军装备的各类压制火炮曾多达上万门,现在的火炮保有量仍在6000门以上。这些火炮按性能基本可分为三个档次。
高档火炮由少量奥地利GHN45榴弹炮、苏制M46加农炮构成。这类火炮威力大,射程甚至比美军现役火炮还远,属炮兵部队的精华,但目前可用的数量不超过200门,其中进口的150门GHN45、从南非引进的少量G5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GHN45牵引式155毫米榴弹炮是加拿大火炮专家布尔的杰作,发射普通远程弹时射程达30千米,发射底排增程弹时射程可达39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急促射速3发/16秒,这些性能在七八十年代鹤立鸡群,即使现在也非常优秀。海湾战争中,由于美军装备的M198牵引式榴弹炮射程不如GHN45,美军地面部队推进时总是提心吊胆,其炮兵连发射若干发炮弹后,都要立即转移阵地,以防遭到部署在纵深地带的伊炮兵还击。一名炮兵军官回忆道:“如果伊拉克炮兵训练有素,我们很可能要吃大亏。”美军目前的主力压制火炮仍是当年的M198。
伊军130毫米M46加农炮
伊拉克装备的苏制130毫米M46加农炮的知名度仅次于AK-47突击步枪,战后的大部分局部战争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M46的身管长达52倍口径,弹丸初速930米/秒,最大射程27-32千米,使用新的底排增程弹射程可达38千米,是50年代射程最远的野战火炮。M46配用有苏式火炮的独门弹药——杀伤榴霰弹。这种弹药没有爆炸性弹头,依靠在发射药筒内装填的大量箭形霰弹杀伤近距离集团冲锋的步兵,在300米距离上甚至可以将薄装甲的装甲车,如M113和“布雷德利”打成筛网。伊拉克的大部分130加农炮或毁于战场,或被美军缴获。现在伊军保留的苏制130毫米M46加农炮不足50门。
苏制122毫米D30榴弹炮
伊拉克炮兵的中坚则是苏制122毫米D30榴弹炮及各国仿制品、152毫米D1榴弹炮等。这类牵引式火炮虽然射程较近,但弹丸威力大,使用年限不超过30年,精度好。海湾战争中,伊军两个步兵师和“尼布甲尼撒二世”共和国卫队师的炮兵部队,采用类似二战日军在太平洋岛屿作战中的战术,依靠幼发拉底河的谷地岩石峭壁,挖掘坑道以发扬直射火力,曾经给进攻中的美机步24师造成很大威胁,美军不得不依靠反炮兵雷达和武装直升机来对付这些难缠的目标。
伊军炮兵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古董级火炮,如二战时期的美制75毫米M116榴弹炮、105毫米M101榴弹炮,苏制57毫米反坦克炮、76毫米加农炮等,总数超过3000门,占伊军火炮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旧式火炮中最有特色的还数苏制SU-100和ISU-122自行火炮。这些自行火炮当年又被称为“强击火炮”,用于支援步兵进攻。目前伊拉克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中装备的SU-100和ISU-122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向伊出口的,历经多次战争,现在仍有大约50门保存下来。ISU-122和ISU-152曾是”虎”和“虎王”坦克的克星,大口径榴弹的冲击波和爆轰效应能震坏敌坦克设备,甚至使坦克解体。伊拉克目前的主战坦克,无论是T-72M还是T-62,使用伊拉克自制的穿甲弹,都很难击穿美军M1A2坦克的前装甲,而用大口径榴弹压制或直瞄射击,则足以破坏坦克的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可收到不错的效果。
人员与后勤的困惑
从上面的介绍可见,伊拉克仍然拥有一支可以自卫的装甲兵部队,足以应付周边第三世界国家对伊拉克领土发动的进攻或骚扰。虽然如此,战争和制裁的后果仍然是显著的。
首先的问题是人员、装备不足。海湾战争前,伊陆军装甲师满编12100人,坦克245辆,步兵师编制为14100人和78辆坦克。战后,大多数陆军装甲师只有7000-9000人,坦克数量不足100辆,很多人员由预备役征召,战斗素养也很成问题。即使精锐的共和国卫队装甲师也达不到满编。4个装甲师在满编状态下应装备1320辆坦克,但目前只有700辆T-72M和几十辆用于训练的69式;每师人员在满编状态下应为11240人,目前只有8000-10000人。各种新装备,尤其是重型武器系统,靠进口等途径基本上无法获得,伊军装甲兵只能依靠现有装备想办法。现役装备突出的问题是备件匮乏,弹药老旧难以补充,致使许多装甲武器系统无法使用。同时为了节约弹药,部队的训练也受很大影响。通常弹药的寿命在5-20年之间(具体要看装药、引信和发射药的情况)。伊军很多坦克、火炮弹药是十多年以前生产的,已经接近或者超过这个时限。伊军最老的弹药应该是苏联提供的,因为苏联经常将库存的原本已经老旧的弹药以很低的价格提供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早在十年前,这些弹药就经常有20%-50%的失效比率。苏军自家在入侵阿富汗时使用的弹药有不少也是20年以上的库存弹药,其哑弹比例经常在30%左右。过期的发射药是另外一个问题,会使射击精度变差。
伊军缴获的“酋长”坦克,则由于无法继续获得只有英国才能生产的零配件和120毫米弹药,实际上面临成为鸡肋的境地。因此除了其中90多辆“酋长”被送给约旦外,其余的大部分已经封存。
苏联自用的T-72坦克装备精良
伊军精锐的T-72M坦克的2A-46型125毫米坦克炮,火力强大。能够自行生产的只有普通合金钢弹芯的穿甲弹。2000米距离上只能穿透300-350毫米的钢装甲,且存速低精度差,不能与苏军自用的高密度弹芯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好炮没有好弹,伊拉克T-72M的战斗力因此大打折扣。
伊军师炮兵的主力GHN45火炮也已经严重老化。GHN45的设计身管寿命是638发,伊军的GHN45经过十多年的高强度使用,大部分炮管已被打“秃”。伊拉克1997年曾试图再进口一批新炮管,但遭到奥地利拒绝。不过,伊拉克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军事工业,其自力更生能力不可小视,伊拉克曾自行研制了1000毫米口径、身管长达107米的超级大炮,射程达到数百千米。共和国卫队和很多主力部队的坦克备件一直得到优先供给,伊拉克80年代中期曾在苏联的帮助下建设了T-72M组装厂,战后由于苏联的零件供应停止,这个工厂随即承担了自行生产和维修T-72M坦克备件的任务。弹药方面,伊拉克早在1987年就实现了火炮弹药的自给,这些有关的弹药和零件制造厂因此也成为近年美英对伊空袭中最主要的目标。
三、麻烦列出太平洋战争中美日所有战机型号
—(Nakajimaki-27,"Nate")
中岛(Nakajima)制Ki-27战斗机,俗称九七式战,盟军代号“耐特”,1938年服役,是战争前期日本陆军装备的标准战斗机。1943年后不能和盟军战机匹敌,1944年后多改为自杀式飞机。
型号中岛ki-27
发动机气冷式1台,740马力
尺寸长24.7英尺,翼展37.1英尺
爬升率300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292mph
升限32100英尺
航程390英里(携带副油箱增加到1060英里)
空重2447lb/3946lb起飞重量
武器7.7mm机枪2挺,执行轰炸任务时携带22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战斗机
—隼式(Hayabusa,Nakajimaki-43,"Oscar")
中岛(Nakajima)制Ki-43隼式战斗机,盟军代号“奥斯卡”,是日本陆军装备的标准战斗机,在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战斗中算是一种优秀的战斗机。1943年开始随着盟军新型战斗机的服役,隼式因速度缓慢而显得过时,但隼式的优秀结构、高度的灵活及爬升性能还是使其成为盟军凶残的对手。隼式的武器也不够强大,无法击落后期盟军重装甲的战斗机。
型号Nakajimaki-43
发动机三菱Ha-33/112气冷式1台,950马力
尺寸长28.9英尺,翼展37.5英尺
爬升率345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308mph
升限38500英尺
航程745英里
空重3483lb/4775lb起飞重量
武器7.7mm、12.7mm机枪各1挺,自杀攻击时多携带一枚25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战斗机
—飞燕(Nakajimaki-61,"Tony")
Ki-61“飞燕”式战斗机,盟军代号“托尼”,因定型量产于1943年(日本纪元2603年)而又被称为三式战斗机。这是一种设计优秀,轻便灵活的战斗机,在1943年成为盟军P-40和P-39的强大对手。飞燕式在爬升和俯冲性能上非常优秀,带有油箱自锁死保护及一定装甲。飞燕装一台德式液冷发动机,因日本这方面技术不过关,其实就是直接仿的德国发动机,与me109的是一样的。飞燕是战争中唯一使用液冷发动机的日本战斗机。飞行员后部有少量装甲保护,但视野也受到一定影响。
飞燕式首先出现在新几内亚战场时,令习惯了零战和隼式的盟军飞行员大吃一惊。许多日本陆军航空兵王牌也是使用飞燕的。
型号中岛ki-61
发动机川崎液冷式1台,740马力
尺寸长28.7英尺,翼展39.3英尺
爬升率250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368mph
升限37730英尺
航程373英里(携带副油箱时为684英里)
空重4872lb/6504lb起飞重量
武器12.7mm机枪4挺,执行轰炸任务时可携带110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战斗机
——五式战(Nakajimaki-100,"Tony")
【发展简述】
中岛(Nakajima)制Ki-100战斗机,俗称“五式战”,盟军代号“托尼”,是Ki-61的改进型。由于在地震和美军轰炸中川崎明石发动机厂被毁,Ha140发动机停产,Ki-61已经完成的机身无发动机装配,川崎公司决定用Ha-112-II气冷发动机来取代液冷发动机。为使用气冷发动机,飞机的前部经过改装,1945年2月1日试飞。由于使用气冷发动机,飞机的重量较Ki61减少了600磅,翼载相应减少,飞机的操纵性能和机动性大幅度提高,仅因为气冷发动机的迎风面积大而最大平飞速度略有下降。日本军方赋予“5”式战斗机Ki-100的编号后匆忙投入生产。1945.3-1945.6共生产了271架(有396架的说法)。
战斗中证明该机是一种性能优秀的飞机,在低空和中空时性能超过了F6F。在冲绳作战时有日军Ki-100中队击落F6F14架,自己无一损失的记录。相对P-51来说,两机性能基本一致,胜负取决于飞行员的经验和技术。在截击B-29时,由于高空性能一般而不占优势。
【性能诸元】
型号Nakajimaki-100
发动机Ha-112-II“星”型气冷式1台,1500马力
尺寸长28.9英尺,翼展39.3英尺
爬升率2900英尺/分钟
最大速度360mph
升限36090英尺
航程1367英里
空重5567lb/7705lb起飞重量
武器12.7mm机枪2挺,20mm重机枪2挺,执行轰炸任务时可携带1100公斤炸弹
机组人员1人
日本陆军重型轰炸机
——飞龙(MitsubishiKi-67)
陆军双发重型轰炸机,航程1900Km,时速537Km,三菱公司生产。陆军重型爆击机的终极版,大航程,有俯冲轰炸和夜战能力。投入实战在1944年,可用于攻击陆上或海上目标。1945年投入对盟军的鱼雷特攻。有两种型号,初期的Ki-67-I“To-Go”及三菱Ki-167。型号中岛ki-67
发动机三菱“Ha-104”气冷式2台,1900马力
尺寸unknown
爬升率unknown
最大速度535mph
升限unknown
航程unknown
空重unknown
武器unknown
机组人员unknown
日本海军舰载/基地战斗机
----零式(TypeZeroA6M,"Zeke")
【发展简史】
1940年9月13日,中国四川境内又响起了凄厉的空袭警报,日寇的轰炸机群再次飞临重庆上空。中国空军的伊-15、伊-16等战斗机相继起飞迎战。中国的战斗机逼近日寇混合机群时,发现伴随轰炸机的战斗机外型和以往的日本陆军97式和海军96舰战有所不同,是一种新式战斗机!当日本战斗机发现中国战机袭来时,立刻上前迎战。日本新式战斗机不仅外型和96、97式不同,而且速度、灵活性和火力凶猛程度与96、97式大相径庭!经过一场惨烈的交战,中国战斗机被击落13架,受伤11架,10名飞行员牺牲!而日本战斗机无一损失!!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最惨重的一次损失!日寇的这种战斗机就是著名的零式,编号A6M。这场战斗参战的是还未完全定型的零式11型(A6M1),1940年7月有15架投入中国战场试用,配属于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其性能立即引起了支援中国的“飞虎队”陈纳德(Chennault)将军的高度注意。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海军航空兵二战期间最著名的飞机,也是二战日本飞机的招牌型号,在太平洋战争中自始至终都是战斗的主力。零战的创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他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业科,曾在德国容克斯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他吸收了西方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在海航的96舰战的设计经验基础上设计出了这种全新飞机。1937年日本海军对舰载战斗机提出的要求是高度4千米、速度500公里/小时、武器为两门机炮和两挺机枪,零式战斗机于1937年开始设计,1939年4月1日由三菱重工业公司首次试飞。由于1939年是日本纪年2600年,因此被称为“零式”战斗机,简称“零战”,盟国称其为“Zeke”。零式飞机是日本飞机设计的重要里程碑。它实现了多个第一,如首次采用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大口径机关炮、恒速螺旋桨、杜拉铝承力构造,气泡形座舱和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等设备。零战采用下单翼正规布局。零式21型采用了950马力的“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时速达到了533千米。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空机动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日本航空母舰刚换装的81架零式战斗机,作为护航战斗机参加了两个攻击波的空袭,完全掌握了瓦胡岛上空的制空权,压制任何强行起飞的美军飞机,同时扫射美空军机场,仅有9架飞机没有返航。
珍珠港事件的稍后,驻台湾的日本陆基航空兵也大举空袭菲律宾的美国克拉克等空军基地。零式战斗机采用多次训练的低速省油飞行方式,为一式陆攻进行远程护航。美军面对续航力如此强大的日本战斗机,不禁大惊失色!美国在菲律宾的空军力量被打得七凌八落。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性能超过所有盟军飞机,特别是其机动性和续航力无人能比。当时美国的F-2A水牛、F-4F野猫、P-40战斧等飞机,面对零式一筹莫展。在香港、新加坡、菲律宾、东印度甚至印度洋,零式战斗机统治了整个的天空,为日军的登陆作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携带炸弹的零战也可以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
零式的最大优势就是极其优异的垂直机动能力,与零式缠斗,很难从背后将其咬住,甚至遭到零式的反转被其咬住。设计师堀越二郎大胆采用含微量铬锰的超硬铝合金,对飞机主桁梁进行革新。其抗拉强度好,耐疲劳强度更好,而且机体重量极轻,空重(21型)仅1570千克。零式的性能优势最大来源就是轻,特别轻,翼载极小,完全弥补了发动机动力的不足,而且保证了极大的续航力。与此相比,同时代德国的Me-109和英国的喷火式等各国战斗机均没有零式这样优异的续航力。英伦空战德国战斗机如有这样的续航力,空战结果可能是另一个局面。
但零式的优势,也是它自身的弱点所在。由于对重量的要求,也省去了装甲防护,而且由于大量铝合金的采用,导致机体极容易燃烧和解体,生存力不好。这也是当时所有日本飞机的共同弱点,所以日本飞机多有“空中打火机”的美称。但由于战争初期零战相对性能过于优异,因此弱点并没有暴露,而且通过飞行员素质和机动性能可以完全弥补。
零式的火力也很强大,首次装备了两门20mm机关炮,破坏力很强,此外还有2挺7.7mm机枪。不过在火力运用上也存在问题,20mm机炮的射速不高,而且备弹有限,而7.7mm机枪的威力又过于贫弱,难以威胁美国飞机坚实的机体。因此在实战上,零式的火力可能不及野猫式和恶妇式多挺12.7mm大口径机枪有效,特别是相对于日军飞机较差的生存力。
美军当局在太平洋战争前曾从在中国作战的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的通报里得知零式的有关情报,但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战时遭到了突如其来的惨重损失。
开战6个月后在珊瑚海,零式战斗机受到了F4F野猫战斗机的强有力的挑战,其装甲较薄弱、马力较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载满燃油的零战在即将起飞前被击毁于甲板上,这也是零战从得意到失意的一个转折点。在随后8月的东所罗门、10月的圣克鲁斯海空战中,日本海军又损失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43年中,零式战斗机从性能和飞行员水平已不是美军使用新式的F6F和F4U战斗机的对手。这一点在马里亚纳猎火鸡的战斗中尤为明显。
零式战斗机总产量为10449架,为日本二战飞机产量之最。零战有多种型号,其中零战21型(A6M2)是战争初期最主要的型号,这种零战曾鏖战于珍珠港和中途岛上空,是零战神话的创造者。1942年7月,换装1130马力“荣21”发动机的零式32型(A6M3)出场,32型切去了可折叠圆翼梢的主翼端而呈方角形,翼展减少到11米,改善了横向操纵性,时速略有增加,但航程减少。1942年秋天,在32型基础上又恢复了21型的12米圆梢主翼,翼内还增加了两个45升副油箱,其综合性能优于32型,被称为零战22型。
日本人对零战过于自信,曾称之为“万能战斗机”,因此故步自封,影响了零式战斗机换代型号的研制。随着美国对零战性能的熟悉,以及针对零战而推出的F6F“恶妇”式战斗机上场,零战的性能优势丧失殆尽。而且随着美国F-6F、F-4U、P-38、P-47、P-51等优秀战斗机的大量出现,零式等日本各型战斗机无论从性能还是数量上均处于劣势。零式机体脆弱的缺点,逐渐成为其致命因素,特鲁克空战中的零战几乎成为了被猎杀的飞鸟。
由于换代的A7M“烈风”式的研制迟迟无法成功,零战被迫不断改进来应付越来越艰难的战局。1943年8月零战52型(A6M5)试飞,翼展缩短到11米,时速增大到560千米。其它改进包括翼上机炮改用弹链供弹以增加携弹量,加强机翼刚性和加装装甲板、防弹油箱等。零战52型的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机重增加,灵活性反而下降。零战52型共生产6000架以上,占零式战斗机生产总数一半以上。此后在零战52型的基础上还发展了可装载一枚500千克炸弹的战斗轰炸型零战63型(A6M7)和零战64型(A6M8)。最终改型零战64型换装了1560马力的发动机。
零式各型的相对性能随时间推移愈加落后,1944年的主力零战52型时速只有565千米,最终改型零战64型也只有572千米。而当时各国主要战斗机时速均已达到600千米以上,甚至700千米。可见日本战时的工业潜力和技术发展水平有多么低下。零式战斗机在战争后期,几乎无法胜任空战的任务,只好沦为自杀飞机,使大批日本青少年沦为炮灰。
节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
【性能诸元】
飞机零战(A6M),三菱设计,三菱和中岛生产
发动机中岛“荣”12,1000马力(A6M2),1500马力(A6M8)
尺寸翼展12米,全长9米
巡航速度160节(296公里)/小时(A6M2)
200节(370公里)/小时(A6M8)
最大速度279节(518公里)/小时(4300m)(A6M2)
309节(571公里)/小时(6000m)(A6M8)
升限10000米(A6M2)
航程3000公里(A6M2)
空重1.680吨(A6M2)
武器20mm机炮2门,7.7mm机枪2门,60公斤炸弹2颗
乘员1人
—烈风(Mitsubishi A7M,"SAM")
【发展简史】
A7M“烈风”,是日本打算用来代替零战的新型海军战斗机,盟军代号“SAM”。“烈风”由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主持设计,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末期开发的全金属结构单座舰载/基地战斗机(A7M1、A7M2和A7M3)及基地拦截机(A7M3-J)。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只生产了10架:其中2架A7M1样机,7架A7M2样机及服役验证机,只有1架是A7M2生产机。所有这些飞机都未投入实战。
早在1940年,掘越二郎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应该开始“零”式后继机型的研究工作,尽管当时“零”式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他设计的新机型总体布局与“零”式相近,计划安装的动力装置是当时正在研究中的更强力的三菱MK9A 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1942年7月6日,日本海军提出了对新战斗机——“17试”舰战的性能要求,即在6,000m高空的最大速度必须达到610km/h,而机动性能至少要和A6M3“零”战32型相等。
1942年9月,日本海军坚持新机型必须设计安装出力较小的中岛NK9K“誉”22星型发动机。由于相关研发费用均由海军承担,掘越二郎不得不勉强同意了这一要求。
首架原型机被确定编号为A7M1。由于必须优先考虑A6M和J2M的后期型号的生产,因此在三菱重工进行的A7M1的制造进程相对比较缓慢。中岛NK9K“誉”22星型发动机在起飞时功率为2,000马力,在6,700m高空功率为1,570马力。武器是安装在机翼中的2挺13.2mm机枪和2门20mm机炮。还有诸如自封闭式油箱、装甲座舱以及防弹风挡等革新设计均被运用。为了追求更好的机动性能,新机型上还安装了类似于川西N1K1-J“紫电”(盟军代号为“George”)的空战襟翼。A7M1比A6M5“零”战52型大得多也重得多,翼展14m,机翼面积30.84m2,满载荷重量达到4,720kg。
1944年5月6日,A7M1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试飞员报告说,A7M1的操纵性能非常优秀,而空战襟翼的使用也使其机动性能与“零”式相当。同时,试飞员也指出了A7M1的不足之处——相对于A7M1的重量,发动机功率明显不足。在6,000m高空,“誉”22发动机的理论功率应该有1,700马力,但实际输出功率却只有1,300马力。事实证明掘越二郎当初的设计思路是完全正确的。由于A7M1的高空性能令人失望,1944年7月30日,日本海军下令在第二架原型机下线后,暂停A7M1的研发工作。
不久,日本海军又重新授权掘越二郎进行A7M2的开发。该型安装了掘越二郎一直坚持运用的三菱MK9A 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由于MK9A发动机的直径大于“誉”22,因此必须对前部机身进行重新设计。第一架A7M2的原型机于1944年10月13日首飞,最初的测试报告表明,A7M2的高空性能大大改善,在6,600m高空的最大速度达到了627km/h,实用升限达到10,900m,6分零7秒就能爬升至6,000m高空。武器也强化为翼内的4门20mm机炮。
海军对于掘越二郎设计的新机型的卓越性能非常满意,计划在大版的三菱重工立刻将A7M2投入生产,作为海军舰载战斗机“烈风”22型(盟军代号为“Sam”)。量产机型的武装是4门20mm 99式2型机炮或是2门20mm 99式2型机炮和2挺13.2mm 3式机枪。翼下可外挂2枚250kg炸弹或2个350升油箱。
然而,当时日本的航空工业已经在战争中陷入了绝境。三菱MK9A发动机的生产因为1944年12月名古屋大地震的毁灭性打击而延误。随后而来的大规模B-29空袭又导致了其生产的进一步延误。A7M2的第二架原型机在一次着陆事故中坠毁,另有3架原型机在美机空袭时被炸毁于地面。在总共制造的7架A7M2原型机中,只有3架以良好的可供飞行的状态保留到太平洋战争结束时。而量产型只完成了1架。这样,三菱重工在战时总共生产了包括A7M1和A7M2在内的10架“烈风”,但没有一架参加过实战。
A7M3是设计中的进一步改良型号,计划采用三菱MK9C 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起飞时功率为2,250马力,在1,800m时功率为2,000马力,在5,000m高空功率为1,800马力。由于理论上推算MK9C发动机在8,700m高空仍有1,660马力的功率,因而估计A7M3在此高度上的最大速度将达到642km/h。同时,A7M3在13分零6秒内就能爬升至10,000m高空,其实用升限达到11,300m。武装方面,机翼中的20mm 99式2型机炮增加到6门。
A7M3-J是计划中的截击战斗机,动力部分计划采用三菱[Ha-43] 11 Ru 18缸空冷星型发动机,起飞时功率为2,200马力,在6,800m高空功率为2,130马力,在10,300m高空功率可达1,920马力。由此估计,A7M3-J在10,000m高空的最大速度将达到647.5km/h。武装强化为机体中安装2门斜向上开火的30mm 5式机炮,机翼中安装4门30mm 5式机炮。由于最大起飞重量增至5,732kg,故爬升至10,000m高空须用15分钟,实用升限为11,500m。
【性能诸元】
型号 A7M1 A7M2 A7M3 A7M3-J
翼展 14.00 m 14.00 m 14.00 m 14.00 m
长度 11.00 m 11.00 m 11.00 m 11.96 m
高度 4.28 m 4.28 m 4.28 m 4.28 m
空重 3,110 kg 3,226 kg 3,392 kg 3,955 kg
起飞重量 4,410 kg 4,720 kg 5,040 kg 5,732 kg
最大速度 310t(6,190m)、339kt(6,600m)、347t(8,700m)、350t(10,000m)
巡航速度 Unknown 225 kt at 4,000 m Unknown Unknown
爬升耗时 9m 54s6,000 m) 6m 7s(6,000 m) 13m 6s10,000 m) 15m10,000 m)
服役高度 Unknown 10,900 m 11,300 m 11,500 m
飞行时间 Unknown 2.5h航、30m战斗 Unknown Unknown
日本海军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
—九七式(Nakajima B5N,“Kate”)
1935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单翼舰上攻击机的要求,由三菱和中岛参与竞标。其实两家设计的飞机比较类似,只是三菱的B5M起落架固定。在试飞的过程B5M主翼折断,竞标失败,而中岛的B5N获胜。1937年(日本旧历2097年)日本海军正式装备这种机型,所以称为97式舰载攻击机(97舰攻),它成为是日本帝国海军著名的机种之一,自始至终参加了太平洋战争。
1939年,中岛对97舰攻进行了改装,为其更换了马力较大的发动机,太平洋战争中的97舰攻都是这种B5N2。日本投降前,97舰攻共生产了1250架。盟国称其为“凯特(Kate)”。97舰攻的特点是航程远、载弹量大。作为对舰攻击机,它主要携带鱼雷,由于投雷时水平飞行或缓慢下降,所以也可以携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
97舰攻实施鱼雷攻击的基本投弹方式是:飞机在高度100米、距离目标1000到1500米时发射;鱼雷入水后,下潜到60米,而后浮到距离水面4-6米。实施水平轰炸时,97舰攻为9机编队,飞行高度3000-4000米,共同投弹,以保证至少有一枚命中。
1937-38年,97舰攻随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参与侵华战争。
由于珍珠港水浅,97舰攻进行雷击时,飞行高度下降到20米;水平轰炸也改为了5机编队,使用800公斤16英寸穿甲弹作为炸弹。1941年12月的珍珠港行动中,第一波攻击中89架97舰攻,49架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40架带鱼雷进行雷击,5架雷击机没有返航。第二波有54架水平轰炸机,全部返航。97舰攻的浅水鱼雷和穿甲弹给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亚历桑纳号的大爆炸就是由穿甲弹在舱内爆炸引起的。战地指挥官渊田美津雄的97舰攻第一个进入珍珠港,最后一个飞离珍珠港。
其后第一、二、五航空战队的99舰爆、97舰攻在零战的配合下,在太平洋中统治了6个月的时间,袭击的目标有拉包尔港、达尔文港等。还包括1942年4月,在印度洋击沉英海军航母竞技神号,5月在珊瑚海击沉美军航母列克星敦号。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突击舰队指挥官南云在97舰攻是挂炸弹攻击机场、还是挂鱼雷袭击舰只上反复不定,这对中途岛的失败有一定的责任。中途岛、随后的瓜岛系列以及圣克鲁斯海空战使日本海军失去了大量的飞行员。而后随美国新型战斗机的出现,零式战斗机已不能为97舰攻提供充足的护航,并且美军的防空能力日益提高,1943年中,能够突防投弹的97舰攻已为数不多。无装甲的97舰攻很容易被盟军击落,及至1944年末到1945年初,速度较低的97舰攻已属过时,其后生产的97舰攻也多被改装成神风飞机。
型号 97舰攻(B5N),中岛设计生产(以下数据为B5N2)
发动机中岛“荣”11气冷式1台,1000马力
尺寸翼展15.5米(48.8英尺)(7.3米,折叠机翼),全长10.3米(34英尺)
巡航速度 142节(263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 204节(377公里)/小时(3600米)(235 mph)
升限 7600米(25200英尺)
航程 1076公里
续航时间最大8小时
空重 2.1吨(4830 lb)
武器 7.7mm机枪1门,800公斤95式鱼雷1条,或800公斤(1650 lb)炸弹1颗,或60公斤炸弹6颗
机组人员 2或3人
美军的:F2A-2
Buffako MK.I
B-239
F4F-3
F4F-4
FM-2,
F4U-1A
F4U-1C
F4U-1D
Corsair MK.I
Corsair MK.II,
Corsair MK.IV
F6F-3 Late
F6F-5
SBD-3
SBD-5
P-38J
P-38L
P-400
P-39D-1
P-39N-1
Hawk 8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