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诺曼底号的资料
诺曼底号
30年代大西洋两岸各国建造大型邮船的热潮爆发之后,面对英国的不列颠女皇号、不列颠尼克号,德国的不莱梅和欧罗巴两姐妹,尤其是墨索里尼的骄傲——国王号,法国人也未能免俗。犹如主力舰建造问题上,英美法德意等国的军备竞赛一样,这个时期,大西洋上最大的邮船是56000吨级(英国的庄严号、伯伦加利亚号),法国人决定一劳永逸地结束吨位上的竞赛——建造一艘80000吨级的邮船。法国邮船界的首席设计师,曾经给沙皇陛下海军设计战列舰的俄国人弗拉基米尔•尤科维奇,被邀请担当这一光荣的任务。给尤科维奇的硬性指标有三条:吨位超过80000吨;长度超过1000英尺;航速超过30节。在考虑多种线形之后,尤科维奇决定采用漂亮的大西洋型船首,即所谓“clipper bow”。这可以减少高速航行时的阻力。欧洲的大轮船公司在造船业都有自己的关系网,CGT的老搭档,圣纳泽尔的Penhoet船厂承担诺曼底号的建造任务。还有一个技术难题。自从毛里塔尼亚和卢西塔尼亚号之后,大型邮船都用更经济、马力更大的蒸汽轮机作为动力。但是蒸汽轮机是单向转动的。结果这些邮船为了倒车,还需要安装一套小型的辅助动力。诺曼底号独有创新,仍然采用大功率蒸汽轮机,但是不由它来带动螺旋桨,而是带动一套发电—电动机,然后由电动机来驱动这80000吨钢铁。由于电动机可以反向运转,困扰邮船设计师们20多年的一个难题解决了。技术难题解决了,但是经济难题到来了。1929年10月29日,大萧条爆发了。这个时期,正在建造或筹建的长度超过1000英尺的邮船有三条。其中只有英国白星公司的大洋号在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船厂硬着头皮建造下去。但是这种愚蠢的行为使白星公司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最终导致它在1934年被英国卡纳德公司收购。大洋号最后也变成了废船壳出售掉了。而卡纳德公司正在克莱德班克建造的大船,则奉命搁置,等待经济状况好转。这一等待就是3年。这条搁置期间代号“534号船壳”的巨无霸,就是后来的玛丽王后号。由于经济结构与英国和美国不同,法国在大萧条中比较幸运。但是幸运是暂时的,相对的。在全球经济萧条中,法国不能独善其身。1931年1月,CGT的新船开工后不久,大萧条的阴影就悄悄地光临了法兰西。CGT被迫向法国政府请求财政支持。以法国政府获得对公司的执导权为代价,CGT得到了资助,挺过了难关。代号T6的新船建造成功,被命名为诺曼底号(这个名字是从拿破仑、林德伯格、本杰明•富兰克林、海王、美丽的法兰西等众多名字中挑选出来的)。1932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四发生3周年之日(呵呵,似乎不是个好兆头),新船下水。沿岸有20万名观众观看法兰西的超级巨轮下水,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兰也出席了下水仪式。沿着涂抹了43吨肥皂和2.5吨猪油的滑道,诺曼底号的船体缓缓地滑入卢瓦尔河。由于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根据船东的命令,诺曼底号下水之后的舾装工作比较缓慢。船内被装上一块块的地毯、镶板和艺术品。CGT召集了船舶装饰设计大师。给法兰西岛号设计了宏伟的三层门厅的荷兰人范•德•鲍扬、设计了大理石餐厅的法国人保罗•巴图,都被再次邀请装饰这艘海上宫殿。法国人可能真的是要将它建设成一座宫殿。许多前所未有的豪华装置都在诺曼底号上首次出现——第一和第二烟囱间的运动场和网球场;第一个邮船上的剧场,可以演出电影和轻歌剧;第一个大型室内游泳池;第一个采用柔光照明和室内广播系统;第一个在全体旅客舱室普及冷暖空调……不仅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诺曼底号也被国际客船界评价为历史上最大、最漂亮、最豪华的邮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代的大型巡航游船已经是游览工具,而非交通工具,而且它们很多细节上的装饰装潢比不上诺曼底号)。 1935年5月29日,最隆重的一天到来了。5万人拥挤在勒哈弗尔码头上,观看诺曼底号首航纽约仪式。乐队奏起了《马赛曲》和《星条旗》。无数的飘带和彩色纸屑漫天飞舞。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诺曼底号起航了。处女航当中,它在第一天的平均航速达到了29.76节。根据它抵达纽约港之后的统计,平均时速达到了29.98节。新的横渡大西洋记录诞生了。在缓缓驶进纽约西50街法国邮船码头的时候,它骄傲地升起了一条长30英尺的蓝飘带——一英尺代表一节的时速,宣布法国参与争雄蓝飘带时代的到来。崭新而豪华的诺曼底号很快就在邮船界赢得了好评。西行处女航6天之后,诺曼底号又以4天3小时28分钟的记录,抵达英国南安普敦港,以30.31节的时速破了德国的不莱梅号于1929年创造的东行速度记录。这个时候,卡纳德公司的“534号船壳”正在加紧施工,于1935年9月下水,命名为玛丽王后号。英国人骄傲地宣布,81000吨的玛丽王后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邮船。法国人自然不甘心落后。CGT公司在同年将诺曼底号进行改造,增加到了83423吨,超出玛丽王后号差不多2000吨。玛丽王后号决定在速度上超过它,为英国夺回蓝飘带,尽管它的船头不如诺曼底号漂亮。1936年7月1日,从纽约返航的玛丽王后号胜利在望。但是南英格兰海岸的一场大雾耽误了它。玛丽王后号上的乘客们顿足捶胸,但是船长胸有成竹,于1936年8月以30.14节的记录赢得了西行蓝飘带。之后,蓝飘带的争夺战就在这两条豪华巨船中展开。西行速度被刷新到30.58节,东行速度被刷新到31.20节。事实上,在战前的这场和平竞赛中,诺曼底号虽然是速度的赢家,但是在经营上却输给了稳重的英国人。它那豪华而时髦的内部设施和装潢,吓走了许多保守的乘客。普通旅客也因为觉得那是一艘给电影明星和皇亲国戚坐的船而自觉地远离它。诺曼底号为名所累,载客量很少有超过60%的时候。玛丽王后号则不满足于相对“大众化”的角色。它在1938年发起了新的冲刺。西行速度被刷新到30.99节,东行速度被刷新到31.69节。法国人决定另辟途径。也在这一年,鉴于搭乘诺曼底往返于北大西洋旅客的数量少得可怜,善领时尚之先的诺曼底号开始了所谓“巡游航行”——到世界风景名胜地区的巡游旅行。1938年冬季的时候,它满载兴高采烈参加巴西狂欢节的游客开到了里约热内卢,成为有史以来跨越赤道的最大船只。 1939年8月31日,完成了第一百三十九次航行的诺曼底号停靠在了纽约哈得逊河88号码头。由于欧洲战争的爆发,CGT通知诺曼底号,暂时不要在有可能满是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上航行,就地待命。它旁边的90号码头停靠的,就是老冤家玛丽王后号。随着德国战争机器不断转向高速运转,诺曼底号越来越变得前途未卜。诺曼底号上只保留了200人留守。1940年3月,刚刚建成的伊丽莎白王后号也从英国秘密驶来,停泊在它和玛丽王后的旁边——它下水太晚,内部装潢都没完工,在苏格兰的克莱德河待命时,差点挨了多尼尔们、亨克尔们和容克们的炸弹。1940年6月,普鲁士鹰战胜了高卢鸡。法国求和。美国立即宣布羁押诺曼底号。海岸警卫队负责担任保护和警戒任务,防止苏联特务或德国特务的破坏。对于美国来说,这艘船说不定另有用处. 1941年12月7日,用处来了。珍珠港被炸。美国参战。诺曼底号被美国海军征用。三色旗被降了下来。美国海军将其改名为拉法耶特号,准备作为运兵船使用。但是,纽约和新泽西的港口没有那么大的船坞能容纳下这条80000吨的船。于是改造工作就地在88号码头进行。数千名工人登上这艘法兰西的骄傲、浮动的海上璇宫,剥掉它的豪华装潢,拆掉它的娱乐设施,将其变成舱内光秃秃的运兵船。1942年1月15日,它被交给国防部。预计在二月开始执行首次任务,向太平洋诸岛,尤其是夏威夷群岛增援兵力。2月9日,灾难发生了。由于计划不久之后就出发,大批的粮食、食品、被服、衣物和救生设施被送上了船,四处堆放在原先豪华的船舱内。在头等舱沙龙,工人们正在切割原来用于支撑玻璃喷泉的钢柱。火花溅到了旁边堆放的一堆木棉救生衣上(这是官方调查的说法。根据 FBI老大哥埃德加•胡佛自己的秘密调查,这是黑手党命令他们的工人故意放的火,以警告胡佛,在战时不要触动纽约的意大利裔黑手党势力)。大火忽地一下着了起来。巧合的是,这天船上消防栓里没有水。更“巧合”的是,纽约消防局12分钟后才接到报告。迅速赶到码头的纽约消防队员开始向船内灌水,以扑灭大火。但是随着船身内积水的增多,消防队员们恐惧地发现,船身正逐渐地向左翻过去。它的设计师尤科维奇赶到了现场,因为熟悉诺曼底号的内部构造,他要求指挥灭火工作,以便让船身平稳地坐沉在哈得逊河泥泞的河床上,方便今后的打捞。但是他被消防局和海军的人轰到了一边。大火依然,人人都束手无策. 2月10日凌晨2点45分,它以79度角向左倾覆在哈得逊河中。12天之后,船内的余火终于被扑灭。经过一年半的打捞救援工作,1943年10月27日诺曼底号被捞起扶正,交给美国海军.不过这艘船到这个时候已经用处不大了。扶正后便一直弃置在88号码头.11月3日,仍然向左倾斜两度的诺曼底号残骸被拖到了布鲁克林海军基地。美国人提出了各种恢复计划。甚至还有人建议将其改造为航空母舰!但是经过反复权衡计算,改造的费用将比新建一艘航母还要高。至于罗斯福总统本人,则倾向于在战后将其修复,交还法国人。但是最终美国海军还是决定将其解体. 1946年10月,诺曼底号船壳以16万美元价格出售给新泽西州一家拆船公司。一年之后,它变成了一堆堆,一车车的废钢铁,曾是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二、诗八首的艺术特色
是穆旦的《诗八首》吧!穆旦的诗有明显的深刻的时代感情,但多数的诗往往并不是直接表现时代,而是注意自身心灵的搏斗和内层思想感情的开掘,并努力在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结合中,追求传达的感情密度大,传达方法独特新颖和理性成分的介入,再加上他运用很多精心独创的暗喻的和意象联想上的跳跃,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沉厚的新奇、锋利和涩重,同时也带来了读者接受上极大的陌生感。即使他写爱情题材诗,也是如此。他的著名的《诗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八首》是属于中国传统中的“无题”一类的爱情诗。但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般爱情诗的感情的缠绵与热列,也没有太多的顾恋和相思的描写。他以特有的超越生活层面以上的清醒的智性,使他对于自身的,也是人类的恋爱的情感及其整体过程,做了充满理性成分的分析和很大强度的客观化的处理。整首诗,从头到尾显得很深,也很冷峻。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四行,一首诗为八行,在穆旦的诗中,形式上也算是属于比较整齐匀称的一类。
第一首,写爱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季节中,在尚属于初恋的时候,一方爱的热列与另一方感情的冷静之间所形成的矛盾。
“我”所爱的“你”,和“我”一样,都应该有爱的成熟的年代时那种情感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有由于被爱的少女在理性控制之下情绪的冷静,这样就造成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的陌生。这样,虽然“我为你点燃”了我的爱,可是它在尚未有达到同样境地的“你”的眼睛里,这“爱”,却是那么的可怕:“你”就如同看见这是一场“火灾”,而“你”却看不见一个真实的“我”的爱的真诚的“燃烧”。而这“燃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它不过是一个成熟的年代的情侣们必然所有的,不管是属于“你底”,还是属于“我底”。只是因为“你”还将这“成熟”的自然感情视为一种可怕的东西,那么,两个人感情的距离就远了:“我们相隔如重山!”
因为爱是人类成熟中的一个自然的环节,但却不能按这个自然“程序”去实现,所以,诗里接着说:“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我”有一种失望的感觉。这个爱了一个“暂时的你”,就是没有得到“你”的真正的理解和爱。是的,爱是不能勉强的。“我”如勉强地追求,作种种自我的痛苦状,仍然还是得不到为“你”真正理解了的爱。“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这就是说,即使“我”发誓,“我”苦苦地追求,也没有用处的。这里的“上帝玩弄他自己”,意思是说,大自然和一切生物的创造者,既创造了人的爱的情感的成熟,又创造了人类感情的理性,这种它亲手制造的矛盾,只是上帝的自我的嘲弄,“自己玩弄自己”罢了。玩弄自身所创造物者即如同玩弄自己也。
穆旦有些诗中,常有用“上帝”、“主”的地方,这一点,诚如很理解穆旦的诗人杜运燮先生说的:穆旦“并非基督教徒,也不相信上帝造人,但为方便起见,有一段时间曾在诗中借用‘主’、‘上帝’来代自自然界和一切生物的创造者”。
第二首,内容是讲,随着时间的发展,“你”“我”的爱也在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由摆脱理性的控制而开始地入热烈的阶段。
“水流山石”是暗示自然的象征的意象,也含有时间推移的意思在内。“死底子宫”,象征一件事物(包括爱)于一定的时间(相对静止的时间)中的孕育诞生。前两行诗的意思是,随着大自然的启示和给矛,“你我”的生命都开始一起成熟起来,我们的爱的“成长”,也就在这一段时间里开始孕育,开花。但这所谓的成熟,也只是人的生命中一种相对的表现。因为,造特者所创造的爱,是丰富而千变万化的。“你我”的生命本身,“你我”的爱的“成长”,也只能是“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这个“他”,可以理解为你我的爱,也可以理解为造物者对于人类爱的创造。玄学式的语言自有它玄学的深蕴。人的生命(包括爱)本身,都是自然创造出来的千万种形态的一种“变形”的存在,创造既无终结之日,生命也永无完成之时。“你我”的爱,也正是这“不能完成”的生命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不要问他完成的结果,要的只是这真实的现实的存在。而这存在,就是成熟了的爱。
下一节诗,就可以说明这一种爱的发展和造物者的创造的过程。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这是说,在爱的发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类生命本能,包括爱的创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现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这个“另外的你我”,就是对于现在的过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种超越,添加之后的“丰富而且危险”,是对于爱的热烈感情的一种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来另外的你我”,实际上是说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的发扬。
第三首,是写已经达到“丰富而且危险”的境界,“你我”完全超越了理性的自我控制之后,爱情热恋的时刻到来,“你我”之间,才真正获得了爱的狂热与惊喜。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的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这时的“小小的野兽”,是暗示“你”的爱中萌生的狂热之情,或者说是潜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爱的冲动,“和青草一样地呼吸”,是说这种狂热与冲动之情的发展的表现。“青草”的“呼吸”,也有青春、蔓延、生机勃勃、不可遏止地生长等意思包含在内,同时也是女性表示爱的一种方式的象征。在此前,穆旦写的一首诗《春》里,有这样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诗是写对于大时代的“春天”的期待的;而此处是对于少女爱的热烈的比喻。了解了这一点具性而陌生的暗示性的意象之意义,也就懂得了后两句诗的含义了。“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这是讲,“你”摆脱了理性的制约,理解了真正的爱之欢乐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年轻人的热烈与“疯狂”。穆旦在另一首诗中,曾这样写道:“因为青草和花朵还在你心里,/开放着人间仅有的春天”(《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意思相近,抄在这里,可帮助我们的理解。
下半首的四行诗,是进一步在分析“我”此时爱的表现与感觉。这里诗人是在说,“我”终于越过了你那“大理石”般的“理智的殿堂”,且为这“理智的殿堂”中所“埋藏的生命”,感到一种格外的爱的“珍惜”。“大理石”是一个给人以非常冷静感觉的意象。用在这里来形容“理智的殿堂”,就更强化了这个“理智”的印象。两个人的耳鬓厮磨,拥抱接吻,作者没有直接地写出来,而是使用了一个“远取譬”的比喻:“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这样,既与前面的“青草”相呼应,而本身又给读者一种蓬勃生春,辽阔无边,情意绵绵的感觉和想象。这句诗写得是非常之漂亮的。最后一句:“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这里的“它”仍然指的“小小的野兽”。可以想象的是,在爱的接触中,女的仍有她的羞怯、婉拒和执著,这里用一个抽象的“固执”的词来暗示这些复杂的感情。但是,在这场恋爱中,“我”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而对方并没有完全理解,甚至感到惊惧,所以,当双方都超越一种界线而进入热恋的时候,作为“我”所感觉到的,当然会是一种爱的获得者所应有的态度:“我的惊喜”。
第四首,是进一步讲,两个人进入真正的热恋之后,在一片宁静的爱的氛围中,所产生的种种复杂的情感的表现。这是爱的“沉迷”,也是爱的深化。
两个人在倾诉各自的心境和甜蜜的话语。这爱的“言语”,是黑暗中惟一能发光的东西。这就是第一个四行诗的前两句所传达的意思:“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前面说过,“疯狂的温暖的黑暗里”,同这句的“所能照明的世界”,是一个意思。我以为,这“黑暗”,不是指夜色(因为第五首诗里才出现有“夕阳西下”的字样),而是指感情程度的“黑暗”;而到这段诗的第三四句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这里的“未成形的黑暗”又指的是什么呢?从上下文来看,这个“黑暗”与前一个“黑暗”,是同一个意思,这里的“黑暗”,仍然说的是爱的情感上的一种境界,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爱得昏天暗地”的意思。他们在热恋中的理智,使他们感到一种警觉,所以才这样说。这说内心所感到的一种强烈的矛盾感,或者说,这里指造物者给矛人的一种理性的冷静感。有的阐释者把这“未成形的黑暗”,说成是即将到来的现实的恐怖的阴影,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这句诗时的参考。诗人接着说,但是,当前这种爱,究竟是人生成熟时期的一种美好的境界,因此我们在有理性的爱中,有“可能的”,有“不可能的”,这一切不管是哪一种,美丽得“都使我们沉迷”。超越矛盾,或者就在矛盾之中,才能获得爱的“沉迷”。
后一段的四行诗,前两句好理解。“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既死的言语”,“未生即死的言语”,很显然,是指想要表达而又未能说出口,或当时无法表达的一些甜蜜的情话。穆旦的另一首诗《自然底梦》里,有这样的句子:“那不常在的是我们拥抱的情怀,/它让我甜甜的睡:一个少女底热情,/使我这样骄傲又这样的柔顺。/我们谈话,自然底朦胧的呓语,/美丽的呓语把它自己说醒。”“未生即死的语言”,是接近“美丽的呓语”的情话。
问题在于,第三行的“它的幽灵笼罩,使我们的游离”,这里所说的“它”指什么?我想,这个“它”仍是指前面二首所说的“主”,也就是自然界和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的创造者。它给人以爱的本能,又给人以爱的理智。前面是“暗笑”你我的冷静,“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那时为的是促进爱的进入“丰富”和“危险”;现在,在“你我”已经进入“沉迷”的爱的境界中时候,“它”,也就是它所创造的人类的“理智”,又幽灵般出来,笼罩“你我”,要“使我们游离”,也就是要“你我”能够做到再战胜自我,回归于理智的状态。但是,诗人说,这时的“你我”已经是不能完全听凭“它”,也就是“理智”的指挥所能改变了的,感情还是胜过了理智,结果,不是“游离”到越过“大理石的殿堂”之前的状态,而是相反,“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他们在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状态中爱得更深沉,更热烈了。这首诗,使我们想起穆旦的另一首诗《忆》中的几句诗:
多少年的往事,当我静坐,
一起浮上我的心来,
一如这四月的黄昏,在窗外,
糅合着香味与烦扰,使我忽而凝住—
一朵白色的花,张开,在黑夜的
和生命一样刚强的侵袭里,
主呵,这一刹那间,吸取我的伤感和赞美。
超越“主”的意志也好,得到“主”的赞同也好,“我”此刻,在回味和咀嚼我往昔的爱的“伤感和赞美”。
第五首,一首爱情的交响乐章,在这里,进入了转折之前的宁静部分的抒情。热烈的爱过后,进入宁静的“安睡”,进入对于这美的时刻“永存”的渴望。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时刻,这初恋的爱的爆发,是“你我”的爱的感情长久的“积累”。长久的感情,说成“长久的原因”,又是穆旦常用的把具象的东西抽象化的方法。下面讲,我的心在随着时间的移动而移动,在这个时间里,我回味刚刚过去的这个美好的时刻。这就是“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了我的心”这句诗的意思。“移动了景物的”一语,暗指时间。而热恋中的你呢,这时候,“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最古老的”,暗指人类的爱情。在整个人类生命的存在中,爱情,这是一个最古老的,也是一个永恒常新的主题。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爱的热烈的结束之后,“流向”你的,是宁静的“安睡”。
下面四行诗,整体上是在讲爱情的热潮过后“我”的内心的凝想。
“那形成了树林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造化与时间是永恒的生命的创造者,它们创造了田野上的高大的树木,创造了屹立着的坚硬的岩石,它们的存在,使我此时强烈地感到一种希望:对于爱的“渴望”永存。诗人在大自然的永恒中,寻找自身爱情永存的力量的象征。
下面两句诗,是说自己在体味这“永存”的意味。诗句中的“它”,可以指爱,也可以指造物者对于人类爱的创造;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流露的美”,是永远难忘的,“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这里又来了一句穆旦式的感情抽象化的诗句:“教我变更”,实际上就是教我改变,教我成熟,教我更懂得、更忠实于“你我”的爱情的意思。爱,使人在投入中也改变了自己。“我”也由于爱的纯洁美丽而变得更为理智了。
这两句诗,上一句讲的是爱在时间中的永恒,下一句讲的是爱在空间里的坚贞。这两句诗,实际上是与前面相联系,以树的不断生长和岩石的坚硬为暗喻的。前后两句诗相呼应,四行诗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六首,在这部整体性的爱的交响诗中,这是最抽象,也最难解的一首诗。
它继续上面一首爱的热烈后产生的宁静的思绪,进入了一种更深入的哲学的思考。意思是,爱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人的爱不可能是没有理智支配的,因此,造物者给予的只能是,得到了爱又必须得“背离”爱,即人类在爱情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这“背离”,我认为,是使爱进入更高的一个层次,而并非在“背离”这个词的原生意上爱的悲剧性的发展。
过分的相互认同,热烈,最终会“溶为怠倦”,这“怠倦”,也就是爱的感情的冷却,沉淀。但是,在“你我”的爱,保留着“差别”之间,因为过于接近了,进而又会开始“凝固”为一种新的“陌生”。这新的“陌生”,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相隔如重山”那样的“陌生”了。而是对于爱的获得的一种重新再认识。一重矛盾解决了,又一重矛盾随之产生。这就是这首诗中所贯穿的爱情的一种辨证法吧。因此,这种人生的爱本身,也就是一种自身“旅行”的“冒险”,人的生命中一种勇敢的尝试。“是一种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接着前面之后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生之爱情的哲学的体验。在与《诗八首》写于同一时间的一首诗里,穆旦说他自己:“啊上帝!/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出发》)。他的所谓的“危险的窄路”上的“旅行”,也有这种“丰富的痛苦”的味道在内的。
下面四行诗里,诗人把这种爱的矛盾的辨证法,引向它的根源,即创造人类爱的造物主。这诗里的“他”,均指造物主,也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自然界和一切生物的创造者。诗人在回味爱的过程和这中间的矛盾。
“他存在,听我的指使”,是说从前,如第一、二首诗写的那样,因为他的存在,故在“自然底蜕变的程序里”,开始是使“我”爱了一个“暂时的你”,但是,由于“我”的“相信你,爱你”,这时候,他又“暗笑”着,来“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了,等于是改变了他的“伎俩”,又在“听我底指使”了。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是说由于他的支配,也就是他创造的人类自身的“理智”的作用,“你”“我”不能永远存在于“热恋”之中,“你”已流向“安睡”;这样,就只能“把我留在孤独里”。人可以得到爱的热烈,也就必然会尝到爱的孤独。人类的爱,有它自己的秩序。这是自然的法则。所以,这节诗的最后两句说:“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这里的“寻求”在句子上是与“你底秩序”连在一起的。“你底秩序”中的“你”,似泛指爱情,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自然底蜕变程序”,也就是“我”为你所“点燃”的爱的“秩序”。爱情是一粒充满矛盾的果子。人应该懂得爱,但人又不能满足于爱的热烈里。这里自然给予人(包括“你我”在内)的一种“秩序”。自然给予人这“秩序”后,又必须让人去“背离”它。这是自然界和万物创造者对于人给予的一种寻求,但同时又是他自身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种“痛苦”。
诗人把这段很抽象的哲理思考写入诗中,给全诗关于爱的追求与转折带来了特有的深度。
第七首,已经进入这首交响乐章的尾声。这首诗是说,经过爱的热烈,也经过爱的冷却后的生命的爱情,才能够变得如此的成熟而坚强,使它成为独立生长的生命,成为相爱者的“你我”战胜一切恐惧与寂寞的力量的精神支点。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这些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语言,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你我”这两个人于爱情获得之后,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可能遇到的种种“恐惧”。这里可以包括遥远的共同的跋涉。也可以包括别离的漫长的思念。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样获得了这真正的爱的诗人,才可能唱出这样的自信的歌:“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让我在你底的怀里得到安憩——。”
诗人特别在“安憩”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这是表示与下面的文字相连接的意思。作者是想说明,这“安憩”,并不是一种依赖,而是从相互独立而又形成为一体的爱情中,各自都获得了自己支撑自己的力量。诗人是以一段柔美的颂歌的调子来完成他的这一思想的传达的: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到此为止,全部诗中第二次使用“!”号。第一次是在第一首诗里,“我们相隔如重山!”那时,“你”还是爱情的陌生者。现在,经过一番充满矛盾与痛苦的路,两个人都获得了真正的爱。“你”的爱情,已经是“孤独”的“笔立者,我和底平行着生长!”这是爱的一个飞跃性的进展,也是诗人唱出的对于爱的力量颂歌的第一支优美旋律。
这里的“孤独”一词,我以为,不是指一个人脱离对方或其他人而存在的伤感性的那种“孤独”,而是“独立支持”的意思。诗人想如是说:这种互为依存又互不依赖的爱,才是一种坚强的人生之爱。也就是说,爱的双方,应该是两棵独立支持的“巨树”。
第八首,已是这部爱情交响诗的最高亢的尾声,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最后的《欢乐颂》奏出的人类之间相亲又相爱的高昂的颂歌一样,诗人在这里奏出人类生命的真正的爱情,也是诗人“你我”自己的“我们的爱”的“巨树永青”的赞歌。
因为他们是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因为他们之间有了互相的深刻的理解和爱,他们之间也就融而为一了。于是“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人生的爱,常含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但很多的“偶然”中又含有必然。这里说“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是一种真实的体认。它包含了“爱莫大于心相知”这样深层的潜台词在里面的。两句诗,看来非常抽象的话,放在这里,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感到乏味和空洞。因为,这是前面的具体的爱的发展过程的必然的抽象,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唤起的都可能是一种很可以理解的具体的感情。
何况,在这两句抽象的诗行之后,作者马上就用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意象的隐喻作为补充:“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到最后一节诗,我们可以说,这是诗人用他整个的生命体验和认识唱出来的一段对于人类的爱情,也是自我的爱情的永恒的赞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这里讲的是人由爱情的获得,到了生命的结果的“季候”。第一句暗示了人的生命的死亡的“季候”的到来;但是,自然或造物者赐生给我们的爱情却永不会衰老,也就是这里用诗的语言说的“巨树永青”。“它”这个造物主在最后又一次出现了。自然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生命,也创造了人的生命对自然的回归。“不仁的嘲弄”,与此诗开头相呼应,指的是第一首诗讲的,在“你”的爱情尚未成熟时,使“我的哭泣,变灰”等等,那里曾说:“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可与这里的“不仁”参读。所谓“哭泣”,指的是前面说的“我的哭泣,变灰”,或者是指的“上帝”为他底“痛苦”(见第六首诗“他底苦痛是不断的寻求你的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而“哭泣”,均可以。我以为,指后者理解起来可能更顺一些。这里是说,到了那个时候,创造了人和万物的大自然(造物的“主”或“上帝”)的嘲弄与痛苦,也将和我们合在一个“老根”(永恒的大自然)里,一同化为一片平静。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人类的爱情的价值实现,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这里,使我们联想起穆旦18岁的时候的一首《我看》(也相当于“无题”诗)中最后的三行诗:
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烧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诗八首》可以视为中国现代的《秋兴八首》。不同的是,杜甫的《秋兴八首》是各自独立而又关联地抒发秋这情怀的,而穆旦的《诗八首》是作为一首诗连续在一起写爱情的。这一组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十分严密的结构,用初恋、热恋、宁静、赞歌这样四个乐章(每个乐章两首诗),完整地抒写和礼赞了人类生命的爱情,也包括他自己的爱情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历程,礼赞了它的美、力量和永恒。
《诗八首》是一篇爱情的启示录,也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它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产生了永恒的艺术魅力。闻一多先生大约很欣赏这首诗,早在1945年就收入他所编的《现代诗钞》一书中,这本身就是对这首诗的无言的赞誉。
三、帝国时代
帝国时代
百科名片
游戏封面《帝国时代》(英文:Age of Empires,AoE。港台译为世纪帝国)是一款由全效工作室开发,微软公司在1997年发行的及时战略游戏,在2003年推出了掌上型电脑版。有时也泛指整个帝国时代系列的游戏与资料片。由于帝国时代的风行,之后陆续推出续作与扩充数据片,形成了帝国时代系列游戏,包括:《帝国时代》及其资料片《帝国时代:罗马复兴》《帝国时代II:帝王世纪》及其资料片《帝国时代II:征服者》《帝国时代III:探索时代》及其资料片《帝国时代III:酋长》和《帝国时代III:亚洲王朝》。有美国电影中文译名为《帝国时代》。
中文名:帝国时代
外文名: Age of Empires
游戏类别:即时战略
游戏平台: PC、NDS
开发商:全效工作室
发行商:微软
发行时间: 1997年
游戏画面: 2D
目录
1游戏介绍(帝国时代1)
2版本介绍《帝国时代I》
《帝国时代I:罗马复兴》
《帝国时代II:帝王时代》
《帝国时代II:征服者》
《帝国时代III》
《帝国时代III:酋长》
《帝国时代III:亚洲王朝》
3游戏秘籍
4评价影响
5同名电影5.1基本信息
5.2上映发行
5.3剧情介绍
贴吧相册 1游戏介绍(帝国时代1)
2版本介绍《帝国时代I》
《帝国时代I:罗马复兴》
《帝国时代II:帝王时代》
《帝国时代II:征服者》
《帝国时代III》
《帝国时代III:酋长》
《帝国时代III:亚洲王朝》
3游戏秘籍
4评价影响
5同名电影 5.1基本信息
5.2上映发行
5.3剧情介绍
贴吧相册
展开编辑本段1游戏介绍(帝国时代1)
游戏截图
《帝国时代I》是个由Microsoft出品的即时战略游戏,在E3上拿了最佳即时战斗游戏大奖。游戏充分吸收了《星际争霸》和《文明Ⅱ》的优点,游戏画面非常精细,色调非常明亮,而不象《魔兽争霸》那样灰暗,连人在阳光下的阴影都历历在目。越过庞大而又充满动感的片头动画进入游戏,《帝国时代I》在画面上下的工夫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分辨率高达1024*768的画面上,草原上瞪羚在无忧无虑的吃草;天空中雄鹰在自由地翱翔;海洋中鲸鱼在水面上忽隐忽现。就是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之上人类开始了文明的创造。游戏制作小组高超的3D建模技术和动画设计,在任何游戏细节上也不忘显示一番。譬如:村民伐木回来时手捧木材走路晃晃悠悠的沉重感,瞪羚在村民经过时惊慌逃走的样子。可以说在图像方面《帝国时代I》确实是事无巨细,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游戏的内容来说图象的精美只不过是紧张战略中的点缀而已。应该说Microsoft很庆幸地请到了在游戏历史上霸占排行榜时间创记录的《文明》的副制作人Bruce Shellev负责的Ensemble小组来制作《帝国时代I》。 Bruce Shelley秉承一贯的2C(Civelization Conquest)政策第一次把“文明”的火种引入即时战略游戏中。世界各地12个代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种族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搏斗,为了野心与异族拼杀。游戏历经石器、工具、青铜器、铁器四大时代,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文明史。每进入一个时代,就可以发明更多的科技,有了新科技就可以制造更多的科技常常使玩家沉醉在科技发展升级带来的乐趣中,而忽略了造兵去征服世界。而游戏的制作者也为这部分玩家考虑:游戏并不以消灭敌对人作为唯一的胜利手段。当科技和经济发达到可以第一个建造世界奇迹时,只要玩家保持自己建造世界奇迹2000年不被异族摧毁,就取得了胜利。当然如果玩家收集齐了上古传下来的古物(Articraft,就是像手推车似的东西)或者占领了所有的古代废墟( Ruins)并持续2000年的时间,也能取得游戏的胜利。多种的游戏胜利方式,使得游戏战略复杂了许多。玩家必须在游戏的一开始就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作到心中有数,才不会在游戏中又想消灭敌人,又想创造世界奇迹,到最后由于举棋不定被异族消灭。《帝国时代I》也吸取了红极一时的《魔兽争霸》和《C&C》在操作上的长处,并融会贯通。既有《魔兽争霸》的中建造物品的快捷键,又有《C&C》中的“Ctrl+#”式的定组方式。可以说《帝国时代I》是当时、乃至是今天操作性最好的即时战略游戏了。同时,《帝国时代I》也去除了以前几乎所有的即时战斗都具有的几大弊病。以前的即时战斗游戏大多只有一种、两种资源,可以制造出如同蝗虫一般的部队,更可怕的是可爱的电脑除了只在游戏的开始对你进行近乎疯狂的攻击外几乎不会再对你构成多大威胁。它打赢了则罢休;如果在第一、二次攻击中都未能取胜,就肯定不会纠集部队进行第三、四次冲击,而且会从此变成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绵羊。此时,你就可以用任意一种你认为好的方法来蹂躏它。很过瘾吧!但是,与此同时你是否也感到一种无奈与悲哀,也发出过无力的狂啸。《帝国时代I》最大的特色在于对资源的开发上更加接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进行游戏的资源来看你必须要有四种足够的资源才能够制造出你想要的部队和城池,而且每种资源的形态都不一定相同。光木材来讲大概就是十种左右。在不同的地区长着的树都是不一样的,其间点缀着一、两株斑秃的枯桠。加之那辛勤的农夫偶尔丧命于树丛中被饥饿困扰得精神百倍的雄狮口中;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为了城市的建设不得不来往于旷野之上追赶着成群的野鹿,围攻可怕的鳄鱼;更有甚者面对皮坚肉厚的大象也大开杀戒;要不就尝试一下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生活,看看弯弓射雕的滋味;要不,就体会一下撑着小鱼船出海打鱼的情趣。真还有点回到了几千年以前的世界的感觉!其他游戏中机械单调的资源采集在《帝国时代I》中变得多姿多彩。游戏中各个文明可生产战车、骑兵、弓箭手、祭司等部队,并且每个部队的生产与升级都需要不同的资源。如农民、骑兵、步兵等人类部队的生产与升级只需要食物,而战车的生产就需要木材。避开其它即时战斗游戏中金钱万能的模式,这就使游戏的安排更加接近真实合理。《帝国时代I》中除了一般的伐木场、各种兵站等建筑,还增加了如:市场、农场、科技所等新的建筑,科技所可以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升级,农场可以在食物资源缺乏的游戏后期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而每一个建筑之间又是互相关联的,游戏中你要好好的利用手中的资源,不断升级建筑的等级并建造更新的建筑来发展强大你所指挥的文明。(详见《帝国时代·资源篇》)而在建筑物的摆放上,游戏给予了玩家很大的自由空间,各个建筑可以分开摆放。并且当总部升级后,各个建筑物的形状也将相应变得更加雄伟。而《帝国时代I》又一个吸引人之处,就是在于它的作战模式上。在游戏的任务版中,为了让玩家逐渐适应游戏的进行,在游戏的前几关中,都不会有敌人出现,玩家只需玩成程序所规定的任务条件就可以顺利过关。当玩家对游戏的操作规程感到比较熟练时,就可以去征服其它的文明,将它们归入你庞大的帝国版图之中。而在《帝国时代I》的联网模式中,不管是在与玩家对电脑的对战还是玩家之间的作战,玩家都可以任意选择12个文明中的一个进行游戏,并且还可选择征服、探险等7种过关条件做为你的过关条件。这就给了玩家更大的自由空间式来设定游戏的难度,大大添加这款即使战头游戏的对战趣味性。《帝国时代》中还充分体现出了配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以前的即时战斗中盟军只能够从军事上对你进行支援,换句话说盟军除了能调动部分部队配合作战外不能帮上其他的忙。而今帝国时代就不一样。盟军除了能调动部分部队配合作战外还能为你提供各种资源,以供你的一时之需。只要玩家愿意还可以和盟军同时控制一支部队去征服世界。除了单人游戏模式,帝国时代系列也提供连线游戏,最多可以同时让八个人在网络上对战厮杀,但有时会因为网络连接不好而造成游戏延迟。此外,一些玩家会在连线中无故突然断线也是一个问题。《帝国时代I》拥有12个种族(文明):埃及、亚述、希腊、巴比伦、朝鲜、西台、波斯、米诺斯商朝(中国)、腓尼基、苏美、大和(日本)。如同大部分的即时战略游戏,帝国时代需要玩家搜集资源以生产各种单位及建筑物,这些资源包括黄金、木材、石头,和食物,食物可以由狩猎、采集果树、耕田,或捕鱼取得,而当玩家建造市场后,也可经由交易来补充自己所缺乏的资源。而当玩家搜集足够的资源,及建筑特定的建筑物之后,就可以升级至下一个时代,帝国时代共有四个时代:石器时代、工具时代、铜器时代,及铁器时代。
编辑本段2版本介绍
《帝国时代I》
时至今日,即时战略类游戏可谓是PCGaME圈中的一枝奇葩。在各种良莠不齐的即时战略游戏蜂拥而至的时候,《帝国时代》以其超一流的水准展现在世人面前。经常留意电脑游戏信息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对它感到陌生,是的,正是它,在E3大展上一举夺得了即时战略游戏金奖,即便是BLIZZaRD那款夺冠呼声最高的《星际争霸》(STaRCRaFT)也只能望尘莫及。其实《帝国时代》的成功绝非偶然,游戏的制作人正是大名鼎鼎的BruceShelley,这位曾经在《文明II》中担任CoDesigner的超级大师“跳槽”来ENSEMBLESTUDIO,并与RickGoodman一起完成了《帝国时代》。E3上的辉煌荣誉使BruceShelley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实力,同时,他的这部即时战略处女作更使ENSEMBLESTUDIO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发布时间:1997.10.26
《帝国时代I:罗马复兴》
微软从《帝国时代》到宣布《帝国时代2》推出的日期,玩家无疑会忍受漫长的等待,而精明的微软自然不会让这段时间来冲淡玩家对《帝国时代》的记忆,于是《帝国时代》资料片《帝国时代之罗马复兴》应运而生。有了第一次的巨大成功,扩展任务版(俗称:资料片)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说,Ensemble的《帝国时代》结合了壮丽的建筑和即时战略,成了市场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事实上,许多游戏开发商都努力尝试将《文明》中的特色引入《魔兽争霸》之类的即时战略之中,但是很少有人成功。《帝国时代》的确是融入了相当多《文明》特色的即时战略游戏,不过,它成功之处还在于与众不同的“UnitRush”技术。与《帝国时代》比,《帝国时代之罗马复兴》增加了4个民族 [迦太基,罗马,希伯莱(巴尔米拉),马其顿 ]发布时间:1998.10.31
《帝国时代II:帝王时代》
作为一款经典的即时策略游戏,《帝国时代II》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他的销量上,还表现在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上。直到2003年,WCG上《帝国时代》的地位才被其后辈《神话时代》所取代。这一切都表明,《帝国时代II》无愧于一块经典游戏的称号。前代的AI一直被众多玩家怨声载道:没办法,电脑太笨了,不仅电脑控制的敌人非常笨,连电脑控制的自己人也笨得不像话。经常会出现自己的侦查兵卡在树林里出不来的现象。《帝国时代II》则稍微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而言在AI方面改进并不大。仍然会出现让你欲哭无泪的情景。发布时间:1999.9.30
《帝国时代II:征服者》
在微软发售了获得高度评价的即时战略游戏续作《帝国时代II:帝王时代》一年之后,它的官方资料片《征服者》正面对严峻的挑战。自从ageofKings发行之后当时还是萌芽状态的即时战略类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现了几个给玩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全3D战术游戏。表面上看起来即时战略游戏已经走到了尽头——似乎它们的地位已经被Relic公司的Homeworld(家园)和MassiveEntertainment公司的GroundControl(地面控制)所取代,这些游戏不再强调资源的收集而是把焦点放在了3D战术作战上。但是,《帝国时代2:征服者》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只要合理地运用即时战略游戏的经典模式,这种类型就仍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对于仍旧保持着迄今最优秀的即时战略游戏之一名衔的前作来说,《征服者》绝对可以称为一个称职的资料片发布时间:2000.08.24
《帝国时代III》
《帝国时代3》的时间景设定为《帝国时代2》之后,从公元15世纪开始,也就是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引入游戏,单人游戏任务截止到1850年,也就是美国内战爆发之前。玩家可以选择欧洲文明中的一个,从登陆美国大陆开始,其后就要探索新世界、建立贸易线路、缔结联盟、建立军队、与其它欧洲国家对抗,最终为祖国带来荣誉。帝国二民族奇观(20张)发布时间:2005.10.18
《帝国时代III:酋长》
《帝国时代3:酋长》是《帝国时代3》的资料片。它新增了三个美洲本土文明。还将提供全新的随机地图、全新的土著盟友、全新的作战单位、全新的“母城”升级内容、全新的战争获胜方式。玩家可以领导包括北美印地安人、苏族人在内的三个美洲土著文明,并且尽力拓展帝国领土,争夺美洲的控制主权。每个土著民族都有独一无二的部队,由酋长领导。建筑也忠实反映每个文明的建筑风格,而各文明的家乡城市也各有特色。发布时间:2006.10.17
《帝国时代III:亚洲王朝》
《帝国时代3》的最新资料片,比《帝国时代3》和《帝国时代3:酋长》更完善,新增了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文明。发布日期:2007.10.23注:帝国时代系列目前只有帝国时代1,2,3。所谓“帝国时代4”其实是一个与帝国时代无关的游戏《国家的崛起》被盗版商用来冒充帝国时代系列游戏。《神话时代》也不是所谓的帝国时代3。
编辑本段3游戏秘籍
BIG MOMMA=白色车子 CONVERT THIS!=会降天谴的僧侣帝国时代游戏截图(11张) GRANTLINKSPENCE=动物变得很强 KING ARTHUR=飞鸟变成飞龙 POW=婴儿骑著三轮车 STORMBILLY=机械兽 MEDUSA=工人死后变骑士再死变投石车 DIEDIEDIE=敌人全体消灭 RESIGN=放弃 REVEAL MAP=显示所有地图 PEPPERONI PIZZA=得到食物1000单位 COINAGE=得到黄金1000单位 WOODSTOCK=得到木材1000单位 QUARRY=得到石块1000单位 NO FOG=地图迷雾效果关闭 HARI KARI=自杀 GAIA=可控制动物(再不可控制人) STEROIDS=建造、生产和升级即时完成 HOME RUN=任务胜利 KILL#=杀死编号(#=1-8)的敌人 PHOTON MAN=在城镇中心旁出现雷射枪士兵 BIGDADDY=在城镇中心旁出现飞弹发射车 FLYING DUTCHMAN=投石船变水陆两栖 BIG BERTHA=炮车有16的攻击距离和10的侦测度 HOYOHOYO=教士速度加到6,HP加到600 ICBM=弩车的攻击距离增为100 BLACK RIDER=Horse rider变 Black rider骑射手 DARK RAIN=Composite Archer变 Stealth archer幻影射手(化身为树) JACK BE NIMBLE=投石车会发射出工人和乳牛 E=MC2 TROOPER=在城镇中心旁出现得到未来战士 king arthur:飞鸟变成飞龙(999HP)速度加快 pow:圣婴(500 HP, 50 str, 10 arm, 15 rng) big momma:得到新式白色轿车 convert this!:得到圣徒(可以降天谴闪电) stormbilly:小变形金刚,或终结者,使用电磁脉冲炮 grantlinkspencer:让动物更凶猛(如:狮子成为狮王)
编辑本段4评价影响
《帝国时代》系列作品相当成功。至2008年,系列中的5个游戏皆售出超过100万套。根据Gamasutra的数据显示,《帝国时代》卖出超过300万套,而《罗马复兴》于2000年已卖出100万套。期间微软宣布《帝王时代》已卖出超过200万套。2004年推出《帝国时代III》前,《帝国时代》亦已经售出超过1500万套。2007年5月18日,全效工作室宣布《帝国时代III》已卖出200万套。系列的游戏在两大游戏评论网游戏排名网和Metacritic一致取得高评分,网站的评分方法为在各评论网中抽取数据,再计算其平均值。从上表可见,得分最高的是《帝国时代II:帝王时代》,在两个评分网皆取得92%分数。有评论赞赏《帝国时代》对如《国家的崛起》、《地球帝国》和《哥萨克》等即时战略游戏影响非常深远。《星球大战:银河战场》(Star Wars: Galactic Battlegrounds)亦为此系列所影响:它使用与《帝国时代》和《帝国时代II:帝王时代》一样的Genie游戏引擎,有评论指它与《帝国时代》和《帝国时代II:帝王时代》十分酷似;IGN以“我爱‘世纪星球大战’,我的意思是‘星球帝国’——无论它怎么称呼,我都非常喜欢它。”作为对该游戏评论之起首句。而GameSpot则指出“《帝国时代II》引擎大概被《星球大战:银河战场》原封不动地抄进,《帝国时代》的老手玩《银河战场》会很容易上手。”。2005年10月,西尔利接受GameSpy访问,就系列的影响力发表意见。他指出很多家长经常告诉全效工作室,他们的孩子在阅读有关古希腊的书本,这是因为他们非常享受玩三列桨座战船;孩子们亦很希望看一看有关中世纪历史的书籍,原因是游戏教晓他们什么是投石机。西尔利谈论游戏成功的关键是它敢于革新,而不是模仿其他同类游戏。他亦断言它独一无二的要素为全效工作室建立了“即时战略游戏大师”的声誉。IGN的马克·保桑(Mark Bozon)在他对《帝王时代》的评论中指出:“《帝国时代》系列已经成为近10年来最创新的即时战略电脑游戏之一。”。Gamenikki在谈论有关《帝国时代III》如何推进即时战略游戏的发展时,形容全效工作室为“即时战略游戏的始祖”。西尔利亦承认《帝国时代》的创新和成功,使成立不久的全效得以在市场里站稳阵脚。2005年,西尔利抱怨批评家对该系列抱持着“创新偏见”;像《电脑游戏世界》才评以60%分数,他说,尽管《帝国时代III》“可能是世界上最畅销的PC游戏”,不过游戏评论家希望看到“某些非常新的东西”,并给分极为抠门。 Bungie Studios选择了和全效工作室一起开发《光环》系列的即时战略游戏——《光环战争》。他们认为选择和全效合作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全效开发的《帝国时代》系列“厉害得叫人惊叹”。他亦指出这是《光环》系列开发的第一个即时战略游戏,而全效是“让玩家见识到《光环》独到眼光”的最佳选择。
编辑本段5同名电影
5.1基本信息
《帝国时代》:History of the World电影《帝国时代》
导演:梅尔·布鲁克斯 Mel Brooks编剧:梅尔·布鲁克斯 Mel Brooks....(written by)主演:梅尔·布鲁克斯 Mel Brooks....Moses/Comicus/Torquemada/Jacques/Louis XVI多姆·德路易斯 Dom DeLuise....Emperor Caeser玛德莲·卡恩 Madeline Kahn....Empress Nympho影片类型:喜剧/历史片长:92 min/ Argentina:97 min国家/地区:美国对白语言:英语色彩:彩色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混音:单声道级别:Germany:16/ UK:15/ Finland:K-12/ Sweden:11/ France:U/ Iceland:L/ USA:R/ Norway:16/ Argentina:16制作成本:$11,000,000(estimated)摄制格式:35 mm洗印格式:35 mm胶片长度:2495 m(Finland)
5.2上映发行
美国 USA 1981年6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81年10月2日
挪威 Norway 1981年11月6日
芬兰 Finland 1981年11月13日
法国 France 1982年2月3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2年2月11日
5.3剧情介绍
公元前52年,罗马共和国建立400年后,罗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是拥有100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也是雏形中的帝国的中心。罗马共和国是建立在分享权利和激烈的个人竞争的基础上的,从来不允许搞个人独裁。但这些共和国的原则基石正在腐败的弥漫和道德的沦丧下逐渐崩溃。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传统的斯巴达人的戒律和团结已经荡然无存。阶级矛盾恶化,法律和行政体系日渐削弱,权力逐渐被控制在军方手中。 8年后,凯撒完成了对高卢的野蛮征服,凯旋回到罗马。随他而来的是骁勇善战并高度忠诚于他的军团,数量惊人的奴隶、黄金和其他战利品,还有一项极力推进激烈社会变革的民粹主义的议程。贵族们为此惊恐不已,他们威胁说如果凯撒胆敢返回罗马,他们就将以战争罪起诉他。双方力量的制衡点落在了元老院上,而凯撒的老朋友、导师Pompey Magnus在元老院中享有最高的地位。就在这个关头,凯撒第13军团的两名战士Lucius Vorenus和Titus Pullo被命令去高卢的荒野中找回被偷的军团军旗,这是保证凯撒军团统一指挥行动的标志,他俩也因此被卷入了一场改变古罗马命运的历史事件中。这是一部反映爱与背叛、统治者与奴隶、丈夫与妻子的摄人内心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再现共和国衰落和帝国兴起的多卷罗马史诗。这是HBO和BBC的第一次合作的长系列剧,也是BBC在美国投入最多的系列剧之一,2001年两大电视网曾合作拍摄过短系列剧“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你将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最详尽复杂和多姿多彩的古罗马,”联合制作人、执行导演及编剧Bruno Heller说,“它就像墨西哥城和加尔各答一样熙熙攘攘,充满生机,而不是一个布满白色大理石的虚假外景,罗马既是色彩明快的,也是一个非常冷酷的,它充满了活力、动力,同时也充满了混乱、堕落。人们毫无怜悯心地自相残杀,一小撮精英阶层高高在上,而大量的人群却生活在赤贫状态中。我们如今的社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犯罪、失业、疾病和保持社会地位的压力。如果你很聪明的话,还有向上攀附的潜力。”“人性永远不会改变”,Heller继续谈到,“古罗马所书写的历史,从一个戏剧化的角度来看,说明古罗马人是一群完全不受束缚的人,他们缺乏一个世俗化的上帝来告诫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如何做。他们的行为完全靠个人的道德水准来限制,行为的对错完全依靠你的权力大小和社会地位来判断。你甚至可以随意杀死你的邻居,抢妻夺子,只要你高他们一等。仁慈被嘲弄,残忍成了美德,个人的荣耀,对家人和自己的忠诚成了最大的追求。”